文化输出仍是梦?惹恼观众的《咒》与窘迫的中国“鬼文化”

2022-8-12 07:3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42| 评论: 0

最近,一部叫《咒》的恐怖片在朋友圈和抖音上出镜率超高。
这部伪纪录片形式的恐怖片不仅达成了把观众吓尿的成就,还把不少观众给惹恼了。



恐怖片的角色日常作大死,经常让观众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但让观众愤怒的电影实在少见。
导演柯孟融纯纯属于是“整蛊专家”,他打破了戏剧的第四面墙,通过女主和观众互动的方式把大黑佛母的诅咒散播到了观众身上。



看完第一感受就是:他奶奶的,真晦气!很多人观影完毕唯一想干的事就是众筹暴揍导演。
但比电影本身更诡异的是,即便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部晦气的电影,它在大陆网络上的火爆程度丝毫不受影响。
近些年,台湾小成本电影总是一鸣惊人,在海峡两岸都有着不错的市场表现,恐怖片又是其中最容易成为爆款的电影题材。
《咒》成为爆款是因为电影本身优秀到成为大众社交话题的程度了吗?
未必,《咒》在大陆的火爆更趋向于一个主要原因——填补了大陆电影市场的领域空白。
童年的“厕所”怪梦

20年前,是属于DVD和随身听的时代。
在电视荧幕上陪伴我们的不只有成龙和周星驰,还有林正英。
在随身听或者复读机里陪伴我们的也不只是英语听力和流行歌曲,还有张震讲鬼故事。
用租借卡租一张香港恐怖片的碟片,找到几个小伙伴蜷缩在电视前,打开DVD走进一个个奇诡的恐怖世界,成为了太多人的难忘回忆。



当然这事也有弊端,一到晚上厕所便成为了童年的恐怖禁地,在去厕所的路上,你总觉得自己身后跟着什么东西,即便唱着歌也心跳飞快。
那些江湖流传的恐怖故事,总是发生在学校的厕所里,港式恐怖片也喜欢在厕所坑位的一门之隔中大搞恐怖氛围。



于是,在体验完恐怖片的夜晚,憋尿成为了小朋友们的必修课。
林正英的僵尸类型片大家很喜欢,也算是恐怖片里的调节剂,趣味性很强,道长打怪畅快至极。
但要想真的被吓到就离不开“鬼片”,《山村老尸》《阴阳路》《猛鬼食人胎》……即便是大白天,看完了这些“鬼片”,在一个采光不好的屋子里,也会心神不宁。
那个年代孩子们的恐怖启蒙都来自香港,加上后期张震讲鬼故事的魔音环绕,孩子们既害怕又期待的恐怖世界搭建完成。而张震的“被死亡”,也让他意外成为了自己故事中的一环,为这一切都增添了一些真真假假的神秘色彩。



千禧年以后,香港电影逐渐拥抱内地市场,也就势必要迎合整个社会的价值和审美取向,随着内地本土电影制作的腾飞,香港电影走向衰败,但恐怖片面临的,却是几近衰亡。
谈“鬼”色变的价值遗失

日本是恐怖片生产大国,《咒怨》《午夜凶铃》《自杀俱乐部》这类恐怖片在全球都有着巨大影响力。
1991年的《毛骨悚然撞鬼经》让“心理恐怖”逐渐成为了日本恐怖片的主流,由此与美式恐怖片形成了明显的风格区分,更是引领的亚洲甚至全世界恐怖片的审美风向。“幽深、孤寂、诡秘”的恐怖风格余味浓郁,能让人看完之后毛骨悚然,越想越怕。



在恐怖题材作品基础上,日本妖怪文化发展迅速,“妖魔鬼怪”都算是日本妖怪文化中的一部分,天狗、河童、般若、古狸也都是日本妖怪文化中比较常见的形象。
基于这些传统文化形象,日本衍生出了太多文艺作品和周边产品,无论是《千与千寻》的无脸男,还是浮世绘中的异世界,亦或是《世界奇妙物语》中的古怪故事,都是日本妖怪文化的承袭。



日本早在19世纪便成立了“妖怪学研究会”,后来甚至在大学中开设了“妖怪学课程”,他们只是将它当做普通的民俗学范畴,研究、继承并发展。
当下的妖怪文化早已和日本二次元文化紧密融合,成为了年轻群体中的热门亚文化之一,中国年轻人也备受吸引,《日本妖怪图鉴》和《日本妖怪经典》等作品也成为了国内图书市场的畅销书。
妖怪文化如动漫一样,成为了全世界年轻人探索日本文化的一把钥匙,让日本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中立于不倒之地。



可又有谁知道日本妖怪原型有70%来自中国呢?河童、魃、阴摩罗鬼、猿神……其他国家的妖怪爱好者只知道这些都是日本妖怪,全然不清楚它们和中国有什么关系。
就像提到孙悟空,外国人只会想到《七龙珠》,而不知道有什么《西游记》,这实在是中华文化的悲哀。
且不说这些日本妖怪大多是中国妖怪的异化,单说日本那几百个妖怪,对中国来说根本不值一提。我们有《山海经》《淮南子》《清尊录》《幽怪录》《阅微草堂笔记》《聊斋》……里面能轻易找到属于我们的上千种妖怪。



众所周知,建国后是不允许成精的,更不许有鬼。然而这个理念逐步扩大到了任何时代背景的影视作品当中,除了降妖除魔的《西游记》,我们已经很难看到以“妖魔鬼怪”为灵感的影视作品了。
即便经典如《聊斋志异》也很少翻拍,因为主角都是“妖魔鬼怪”,不好拿捏。
可是“妖魔鬼怪”真的是文化中的糟粕吗?我们的一切传统节日,其实都与它们脱不了关系。
千百年来产生的“妖魔鬼怪”形象,事实上都是百姓现实生活中所见所想的反映,我们的图腾“龙”如果不是真实存在,难道不能看作是一种妖吗?
《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鲁迅对《山海经》中的妖兽们无比痴迷,而如今又有多少人知道《山海经》中有什么山神和妖怪呢?



事物不再发展,就会走向灭亡,古人诡谲的想象力正在现代人的眼中逐渐消逝。
中国妖怪文化正被封印,世界上的人们只记得日本妖怪。
其实有时候,一句“本故事纯属虚构”就能解决大多数与国人理念不符的东西。
妖怪文化的星星之火

在国内艰难的创作环境下,也不乏有些恐怖题材创作者奔向影视作品。
早在1989年,一部名为《黑楼孤魂》的国产恐怖电影便在大陆上映,影片中的冤魂是个14岁的小女孩,一切都指向着许多年前的一场凶杀案。而所有的超自然现象,都通过最后精神病人在讲故事所化解,即守住了唯物底线,又不影响电影观感。



除此之外,前些年小火的ip《灵魂摆渡》绝对是中式恐怖作品的标杆。
即便拍摄第一部时经费十分有限,特效粗糙,“妖魔鬼怪”甚至要穿着玩偶服直接登场,但它向我们证实了“剧情为王”的道理。
444号便利店的灵魂摆渡人,旨在帮助滞留人间的灵魂放下执念走入轮回,看似在演鬼,实则全部在讲人心。把灵魂出卖给狐仙为了变美的女孩,伸张正义而牺牲的女记者,喜欢暴食最终吃掉自己的食客,丈夫意外去世却通过香火不让其灵魂离开的妻子……



人类的贪嗔痴,真情与邪念在《灵魂摆渡》中展露无疑,但每个故事又带着充满儒家意味的中式温情,让人看时恐惧,看后却又泛起悲天悯人的博爱情感。
昆仑、冥界、蚩尤、鲛人、饕餮……这些中国元素的引用又为主线剧情增添了一些玄幻色彩,让观众对中国神话和妖怪文化兴趣饱胀。
《灵魂摆渡》就像是中国“鬼文化”中异军突起的“孤勇者”,不过继任者尚未到来,它就已经默默退场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当然是广大自媒体创作者。
在蒸汽波与互联网的双向影响下,“怪核”这种复古互联网亚文化兴起了,广义上,它是网络恐怖图片、视频和其背后美学艺术的代称。它常常由低画质的虚拟元素和现实元素组合而成,用各种手法展示出超现实主义的意象,制造视觉意外,进而让人产生混乱、迷失、孤独、怀旧、无力,甚至是恐怖的感觉。



当把这种当代艺术移入到中国妖怪文化当中,恐怖博主的狂欢开始了。
中式怪谈视频成为了网络上独树一帜的视频种类,在恐怖爱好者和怪核梦核圈子里都有着不错的热度。
博主们收集中国各地怪谈故事,用阴暗的色调、低劣的画质、打码的人物演绎出出一个八九十年代质感的恐怖故事。其中的恐怖感一方面来自于陈旧的画面,另一方面来自于怪核风带给人的精神错乱之感。



当然,经历过的人们也知道,八九十年代大盗横行,拦车抢劫屡见不鲜,杀人案频出,治安比现在差很多,也就造就了鬼故事最盛行和最恐怖的时期。
中式“鬼文化”终于和当代流行文化融合到了一起,同时也深得年轻人喜爱,其中的故事也未必恐怖,有些年轻人只是觉得奇怪有趣,他们也能在其中看到许多民间习俗和传统的妖怪形象。
有成百上千的自媒体人在进行类似作品的创作,他们的作品大多很简陋,但却点燃了中国妖怪文化的“星星之火”,他们终将汇聚在一起燃成熊熊烈火,为中华文化的输出另辟蹊径。
作为新兴国潮,也许某一天你会发现中国的怪谈形象出现在漫展上,它们会告诉全世界,日本的“百鬼夜行”不过是弟中之弟罢了。



这不,出版业也紧随其后,精装版的《中国妖怪故事》和《中国妖怪大全》等妖怪图鉴类作品正带着年轻人走进中国妖怪文化的玄妙世界。
郭沫若曾评价《聊斋志异》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那些虚构的“妖魔鬼怪”都是有价值的,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值得发扬,也不足为惧。
真正的“妖魔鬼怪”,且在人间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山村怪谈之鬼节惊魂——清明、中元、寒衣三大鬼节发生的那些事

下一篇:从“土味文化”看如何讲好中国乡村故事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创业那点事 ( 湘ICP备17022177号-2 )

GMT+8, 2024-11-22 13:52 , Processed in 0.143511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