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家寨的传说

2022-6-23 11:4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36| 评论: 0



闵家寨的传说

文/马荣宪

说到闵家寨,就让人想起闵子骞。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的闵子骞,就生活居住在这个村里。
所以,这是一个千年古村。
光绪《费县志》记载:邑之东北六十里许有其故宅。长子沃赢迁于此而卜居焉。
俗话说,家有长子,国有大臣。一个家族的长子长孙,最能代表家族的繁衍走向,这是中国人信奉的一个家庭伦理,也是家族最正的根脉。
所以,村上的闵子祠堂便成了公认的闵姓续谱和祭祀的正统之地。
而关于闵子骞的故事,县志里已有很多记载,我们现在要说的,是关于闵子骞之外的闵家寨的故事。
闵家寨的围子

因为闵家寨立庄早,占地最好,所以,各路土匪就很眼馋村子的财富,便时常的来骚扰抢劫。
最早的时候,这里不叫闵家寨,而是叫闵子庄 ,唐朝的时候,还有一段时间叫铜安寨,后来又恢复到闵子庄,再后来因为抗击土匪,围墙筑寨,才叫了闵家寨。
寨,原意是守护用的栅栏,而在这里,却是围子的意思。
《费县志》上说,土匪来的时候,闵子骞的后人有个叫闵魁梧的,关键时刻站出来,振臂一挥,便有很多人集合起来和他一起抗击匪患,闵魁梧,不仅是个有钱人,还是个大善人,他施舟楫,修桥梁,建寨堡,捐粟赈贫,带领乡民抗击匪患,共渡难关。
这个时候,正好是咸丰季年,匪患蜂起。
防范匪患,便成了村子的第一要务。村子的四周,用土筑起了高墙,四角上挑起了哨楼,安置了站岗放哨的人员。像这样的布防,史书上记录为寨墙,村民们都喊作围子。
围子,顾名思义,就是用高墙把家给守护了起来。
村外的高墙,形成了一个大围子,村内各家各户的院墙,就形成了很多小围子。
大围子,是村四周的那道土墙,用来防匪;小围子,是各家各户筑起来的院墙,用来防贼,它们各有用途。
而村内的小围子,又根据家族居住区域,分为南围子和北围子,南围子大户人家多,地也就多,北围子大户人家少,地也就少,1958年的时候,又分为了两个大队,前边是个大队,后边是个大队,并以家庙前边的这条路为界,前边的是前闵寨大队,后边的是后闵寨大队。所以,直到现在,村子里也还有前闵寨和后闵寨的说法。解放初期,村子里选出了南北两个农救会长,一个是闵现公,一个是闵凡增,就是按前闵家寨后闵家寨来划分的。
村外的围子墙,筑的特别有技巧,三层双坯,中间加黄黏土夯压结实,成了一个整体,不怕炸,不怕铁器穿凿,越干越硬越结实。上边有枪眼,有垛口,能行人,四角上还有哨楼,比围墙高,人在哨楼,看得远,稍有敌情,便拉响了风铃,只要风铃一响,不管是民团,还是村民,就得闻铃而动,进入战备状态,随时准备打击来犯土匪。
在村内还有一个奇特现象,那就是沟多、汪多,那便是挖土夯打围墙留下的痕迹,因为是就地取土,墙越高,用土越多,沟也就越深。时至今天,村内的林前汪、湖心汪、李家汪、水牛汪、钱家汪、西南汪等等,就都是当时取土筑围子墙留下的痕迹。
有了大围子、小围子,各路土匪就不敢轻易来侵犯闵家寨。
村里有个人叫闵广维,特别能打仗,也善于带兵,便被推荐为东汪社民团的团长。那时,整个汪沟地界,在大清朝官府的户籍图上,被划为东汪社。
东汪社民团团长闵广维,不仅镇守住了闵家寨和整个东汪社,还带领民团,去方城协助方城社民团团长韩昌泰诛灭了花旗匪,立下大功。花旗匪在这边赚不到便宜,就去围攻许田,闵广维听说后,就率领数百人驰往救援,杀敌无数,解了许田之围,为了一举歼灭这伙花旗匪,他们逃跑的时候,闵广维就带兵去追,不成想,他犯了穷寇莫追的大忌,逃跑的匪贼进行了反攻,一时间,炮如雨下,闵广维被炸而死,等到剿灭了花旗匪后,官府颁布了嘉奖,给他建了一座昭忠祠。(根据光绪《费县志》)
筑寨御敌,确有防匪奇效。
从此,闵子庄便改村名为闵家寨,周围的村庄也纷纷效仿,于是,便有了张家寨、许家寨和李家寨。
鬼子来了

鬼子来的时候,是顺着哑巴沟子偷偷摸上来的。
哑巴沟子,是村东边的一条小河,也是柳青河的一条小支流,一直通到张家寨北岭,常年不干。
鬼子来了一个小队,领头的鬼子个子很高,骑一匹大洋马,挎着大刀,说话咦哩哇啦的。鬼子来到蛤蟆桥时,大洋马就停下来,一步也不往前走了。
蛤蟆桥,是横跨在家庙门前东西路上的一座石板桥,桥西头,有上马石、下马石,因为闵子骞受过皇封,不论文官武官从此路过,必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这是多少年的规矩了。
可鬼子哪里知道这里受过皇封,马停止不前,就拿鞭子使劲抽打,大洋马被抽打地刨蹄撂掌,就是不肯往前走一步。打到最后,那匹大洋马,前蹄一曲,竟然跪下卧在了当地。
鬼子以为马匹饿了,或者渴了,就拿了草料来喂,提了木桶打了井水来饮马,可马还是卧地不起。
这可愁坏了鬼子头头,实在闹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去路边地里找了个干活的老头来问。
老头说,这里有圣人,受了皇帝的封赠,不管谁从这里过,都得守规矩,老祖宗留下的规矩,谁敢破呀!
鬼子以为圣人显灵,就很害怕,于是只身一人,来到祠堂,双手合十跪拜了圣人,慢慢地退回来,走到马跟前,伸手一拍马屁股,马就站起来了,不知什么原因,这伙烧杀抢掠的鬼子,竟没敢跨过蛤蟆桥半步,而是顺着哑巴沟子,绕开闵家寨,往北走了。
此兵事,村内人皆知,都说是圣人显灵,抵御了日本兵。
大将军二将军的故事

闵家寨有个厉害物件,叫大将军二将军,远近闻名。在战争年代,汉奸、鬼子、土匪和国民党,一听大将军二将军来了,就闻风丧胆。
大将军二将军到底是啥呢?这么厉害!
其实呀,大将军二将军是两门自制的红衣大炮。
哪里来的红衣大炮呢?
原来,村上有能人,会自制火药,也会制造土枪土炮。
为了对付来抢粮抢钱的各路土匪,寨子里就自制了火药和土枪,可这些土枪射程都很近,威力也不是很大,不足以震慑来犯之敌。
当时村上的庄长是闵庆善,还有两个农救会长,后闵寨的是闵现公,前闵寨的是小和尚闵凡增,他们坐在一起商量对策,就有人大胆设想,提出了制造大火枪和大火炮的想法。
闵家寨虽然是个大村,村上却只有木匠,而没有好铁匠,制作铁件,离了铁匠不行呀,于是就派人去方城李家园,把李家园上最好的铁匠邵立俊给请了来。人到齐了,庄长闵庆善就把想制作大枪大炮的想法提了出来。
人多力量大,办法也多。于是,就有人提出了制造大将军的想法。
啥是大将军呢?
俗话说,千军万马,不如大将军出马。
大将军就成了大火炮的称呼。
大火炮还没制出来,威武霸气的名字就先有了。
制造大火炮需要的钢管,无处去买,就愁坏了领头人。可那伙子铁匠木匠可不是吃素的,没几天就想出了办法。他们去老祖庙里砍倒了两棵长了几百年的柏树,去掉树皮,刨圆树茎,再把树干一锯两半,掏空树心,再在里边钉上一层铜皮,把一分两半的树干截面上刷上熬制好的鱼鳔,再严丝合缝的合拢起来,外边用铁箍子一圈一圈地箍住,在底部凿出火捻眼子,再套上铜管,外面刷上桐油红漆,于是,一棵红衣大炮就制作完成了。
这棵红衣大炮,就是大将军,只见它:圆滚滚的炮筒,黑黝黝的炮口,一抹红的油漆,一丈红绫缠着炮嘴,看着就威武霸气。
试炮那天,最是激动人心。炮是由八个人抬着运到村南场院里的,正好架在了一个土堆上,炮口朝东。
装炮的时候,光火药就用了两木桶,西河里鸡蛋般大小的鹅卵石用了半口袋。火捻眼子上,预插了三根拇指粗细的火药纸线捻子。
一声令下,火线捻子嗤嗤剧燃,只听一声巨响,四里外的西集前村通往集场子的大门楼,便应声而倒。
大将军成功了,便原模原样地又制作了一棵二将军。
有了大将军二将军,闵家寨武工队,便所向披靡,不仅参与了攻打孟家村、诸满汉奸围子的战斗,还参加了攻打蒙阴、莱芜的战斗。
一时间,闵家寨村的大将军、二将军,在蒙山前一带的战场上,名声赫赫。
就连罗荣桓将军听说后,也在军事作战会上,给竖过大拇指。
只是,大将军二将军太废水,打一炮,就得用凉水给炮洗澡降温,还得用最好的棉麻布把炮筒子擦拭干净,要不就哑给你看。
村上的人都说,有本事的人,谁没个脾气呀!
树抱榆的故事

闵家寨是个大村,也是个古村,有些蹊跷事,也就不奇怪。
第一件蹊跷事就是树抱榆。
树抱榆,就是树上长树,并且还长成了大树,那就很罕见。
抱树的老树是一棵白果树,也叫银杏树,长在家庙里,有碾盘那么粗,需要三两个人才能搂抱过来,它的一枝老根伸到了家庙院墙外的路上,被来往的车辆碾掉了树根上的老皮,光秃秃的像一块伤疤,一半在土里,一半在地上,看着就让人心疼,因为是在路上,还绊倒过很多走路不稳的老人,便又被人拿刀砍去了露在地上的那一半。
被银杏树抱着的,是一棵年轻的榆树,有三扎多粗,矮墩墩的长在银杏树丫股的一个树洞里,一开始是一枚榆钱,后来是一棵树苗,慢慢的,就把那个银杏树枝丫的树洞给长满了,小树越来越粗,树洞也越来越大。
这就成了一道奇景。
长着榆树的那一枝树丫,是银杏树往西北拖出来的一枝,有人的腰般粗细,那一个树洞,黑黝黝的,有碗口粗,里边落满了鸟屎和树叶,树洞本来就满了,再来一枚榆钱,那也成不了负担,不成想,那枚榆钱,因为留恋高处的风景,便长在了半天腰上,那么高的树枝丫,不是在天上,还能是哪里?
不知长了多少年,在村里就行成了一道风景,树上长树,大树抱着小树,年年老树新枝发新芽,竟然是那么的和谐。
树抱榆,是一道奇景也就罢了,不成想,在一天的夜里交更时分,却有了树叶哗哗的响声。那时家族里有人住在家庙里看护着庙产。
每当月明星稀,天清气朗的夜晚,明明寂静无风,却总能听到屋外沙沙地风卷树叶的响声。守庙人披衣出来查看,寂静静的,却啥也没有。
原来,在白果树枯了的树洞里,盘踞着一条修炼的长虫,夜夜练习吐纳,那一吸一呼,吞吐的都是天地之精华,不成想竟然带动了风声,惊动了凡人,由于这根长虫没经人的点化,便成不了仙,它三百年的修炼便毁于了一旦。
有人说,祠堂的大门正对着的南湖里,有一道水脉,是细细的一股沙流,宛如一道水线,传说,那根失了道业的长虫,就是顺着这根水线走的,自此,闵家寨南湖大田里的这道水线上,啥庄稼都不长,那样清晰地一道痕迹,方佛就是一种什么走过的线路。
家庙是一方圣地,容不得玷污和损毁。
可自从有了树抱榆,就有人打那棵榆树的主意。村上传言说,谁家盖屋用上了这棵树抱榆,谁家就能出人才,因为这棵树抱榆,上能顶天,下能立地,生了儿子是栋梁,生了闺女当娘娘。
可是,还没等谁的主意打成,就来了鬼子,家庙被破坏了,家庙里的所有树木也都给拉倒锯成板材做了铁道枕木。
而那棵榆树也没了影踪。
过黄旅

相传,闵家寨村南湖,是庄子顶,里边藏着十二把银锄。

谁若有了这样的银锄,就能旱涝保丰收:旱时锄下有水,涝时锄下生风,春上不用耩子能播种,秋里不见镰刀能收割。
对于这样的一件宝物,各路马子土匪就都纷纷来抢。
可是,闵家寨是一个大村,人多,墙高,还有红衣大炮。只要大将军二将军一亮场,就没有吓不跑的强盗。
村子久攻不下,就让马子土匪们怀恨在心。
这一年过黄旅,有落在后边的散兵,就和那些土匪挂上了钩。
过黄旅,其实是军阀的部队南北调动。
哪里过黄旅,哪里就像过蝗虫,没有个囫囵。
村里有那好事的,就把闵家寨有十二把银锄的秘密报给了黄旅。
黄旅散兵是走一路霍霍一路。听说有这等宝物,就打算抢了来兑换点钱粮。
马子花钱买通了村里的内线,半夜偷偷给黄旅打开了围子大门。
于是,闵家寨可就遭了殃:黄旅们从北闵家寨进,从南闵家寨出,一路走,一路放火,不一会,整个村庄就火光冲天。
天亮了,黄旅走了,闵家寨也成了一片火海。
最后,人们清算损失,发现全村房屋全被烧毁,只剩下了东南湖里仝大的一间场院屋子。仝大是一个长工,常年住在场院屋子里,才得以幸免。
这是闵家寨最悲惨的一段往事,谁都不愿提起,但是对于内贼和马子的痛恨,却都写在了心上。
传说,半夜给黄旅开围子门的那个土匪内贼死了以后,后来起林合葬时,厚厚的棺材板都烧黑了,都说是受了天火。
哑巴汪子哑巴沟

在家庙门前的东边有一条水沟,常年不干,不管沟里水多水少,流淌起来都没有声音,人们便叫它哑巴沟子。
哑巴沟子的水流淌到家庙门前的时候,就踅出了一个深坑,叫哑巴汪子,横跨在哑巴沟子上的那一座石头桥,叫蛤蟆桥,蛤蟆桥西头有一棵柳树,叫猴子树。
为什么这里的地名这么奇怪呢?
这就是家庙的原因了。
家庙是闵氏老祖的祠堂,受过皇封,老祖闵子骞,是一个跟着孔子读书的圣人,喜静不喜动。
那一年皇帝路过这里,御赐了手书“笃圣祠”的金字牌匾。门前设下了上下马石,规定文武官员打此路过,必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如若违反,定打不饶。
当皇帝在家庙里祭拜圣人时,家庙外传来了官道上车轮滚滚的轰隆声、石板桥的呱嗒声、水沟里哗啦啦的流水声,十分喧嚣。
皇帝听了十分生气,便呵斥道,如此吵闹,如何让圣人静心读书,赶快颁旨,圣人门前禁止一切喧嚣。
于是,一切哑言。
沟里的流水,不再出声,桥上的石板,不再颠簸呱嗒。
于是,就有了哑巴沟子、哑巴汪子。
而那座蛤蟆桥,原本是用北山上的黄色砂岩条石搭建而成,加上两边的桥腿,不管从哪边看,都像一只刚刚撑起身子要跳的金蛤蟆,上边的桥板又没垫平,一有行人车辆经过,便发出呱嗒呱嗒的声响,犹如蛤蟆在叫。桥底的淤泥成年累月都沤成了黑色,犹如镔铁一般,便出现了“黑泥底,黄泥膀”的现象,因此,人们就把此桥喊成了:铁底铜膀嘎嘎叫的蛤蟆桥。
就是这蛤蟆桥,原本还呱嗒呱嗒的乱响,皇帝下令哑言后,还真就没了响声。整块石板窝贴地搭在桥腿上,没了一点动静。
最怪的是那一株柳树,原本摇曳婆娑,刷拉拉的迎风飘摆,到现在,尽管一树柳枝能一掬到地,却也没有了“吱扭吱扭”树枝摩擦的声音。而整个树形又像一只端坐在云头的猴子,手里挥舞着枝条,在敲打着不听话的蛤蟆,柳树不叫柳树却被喊成了猴子树,颇有点孙悟空的味道。
这一奇特现象,就被路过这里的盐客传得很远。竟然还有山西的盐贩子,专门绕道来看这里的稀罕景。
为了能够执行哑言的命令,皇帝还让人在笃圣祠堂一进门的影壁墙砖上,画了三十六杆震天响的长炮,一边十八杆,两边共计三十六杆。这是一种礼遇和规格,更是一种规矩和震慑措施。御赐皇封,谁也不能违反。
就连哑巴汪子里的蛤蟆也不能违反,其他地方的蛤蟆,惊蛰之后,就喂哇喂哇地吵翻了天,而哑巴汪子里,明明看着水面上有一层蛤蟆,却没有一个叫出声来,这就是哑言的效果,很是神奇。
因为芦花曾被絮进棉袄让闵氏老祖受过鞭打,哑言令一下,就连哑巴沟子里的芦苇,也就不敢再放出穗来,每年的秋天,你在这里只看到水岸上的芦苇棵子,却再也见不到那一朵朵白绒绒的芦花。
人们都说,都是老祖的孝心感天撼地呀!
也有人说,那是皇命难违呀!
二上海的故事

如果告诉你,曾经,闵家寨被称为二上海,你信么?
一个偏远的小村,和繁华的大上海比,除非这个人神经有毛病。
可是,你还别不相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闵家寨还真就被称为二上海。
为真么这么说呢?
因为啊,闵家寨有了洋机器。
二百张大机,一拉溜摆满了院子,机器运转起来,轰隆轰隆的响声,如同地动山摇,刚开始的时候,全村人都来看稀罕。
平时村里的织布机,都是脚踩手拨的,效率低下,还很累人。可自从来了这些洋机器,吃线穗子就像牛吃干草,囫囵个的往下吞。三四十个棒劳力,轮番去临沂用木轮车推洋线。
后来,大队院子里放不下这些洋玩意,就又分派到各个生产队的场院上。天天送布、推线穗的人络绎不绝。把织好的布匹送到临沂白纱公司,再把洋线穗子从临沂推回来。
那时的小推车,还都是木头轮子,不发路,推起来可费力气了。
有这个景致儿的时候,是1952年,也是这年,组织全村人入的高级合作社,当时合作社的社长是闵庆吉。
村里为啥买了这么多洋机器呢?
原来呀,闵家寨村上,原来就有两个大染坊,叫南染坊,北染坊。也就是说,这两个染坊,前闵寨一个,后闵寨一个。
光有染坊还不行呀,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织布机,脚踏手摇,在很远的地方,就能听到啪嗒啪嗒清脆的织布声。谁家来染布的时候,就用布印字给标上记号,来拿布的时候,按布印字取货,一点也错不了。
大染坊里染好了布匹,就得挂在很高的杆子上晾晒,呼呼啦啦地随风飘着,很是壮观。
染坊大不大,单看看用的那些硫化蓝染料,就知道是啥规模了。
那些一口一口的大染缸,还得用热水化开染料,需要的都是人手。白天黑夜的织布,人山人海的,就很热闹,外村人过来看了,就说,这么热闹,干的上个十里洋场了。
十里洋场,说的就是上海的繁华,所以呀,就有人把闵家寨说成是二上海了。
那时村里用大机织布有了钱,就把村里的那条大街,全部用黑砖给铺了个遍,就像县城里的官道一样,下雨天走在上边都不沾泥。
后来,那些大机为啥不见了呢?
原来呀,1958年的时候,县上看织布这么赚钱,就要求村里把这些大机给运到县上去,最早的费县毛纺厂里边的织机,都说就是从闵家寨给拉去的。
也就是从这年开始,村上不织布了,而是根据号召,开始了大炼钢铁。
讲述人:闵凡增 72岁 闵家寨村村民
闵庆仓 82岁 闵家寨村村民





讲述人:闵凡增




讲述人:闵庆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山村怪谈之鬼节惊魂——清明、中元、寒衣三大鬼节发生的那些事

下一篇:民间故事:贪色毒蟒妖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创业那点事 ( 湘ICP备17022177号-2 )

GMT+8, 2024-11-23 10:19 , Processed in 0.151737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