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养生的原则也符合中医理论的四气五味?

2023-8-15 19:23| 发布者: 芊芊551| 查看: 383| 评论: 0

导 读
中医饮食疗法的最早出现在《周礼》,当时专门设有食医一职,负责天子的日常饮食。“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古籍中明确地提到饮食和药物共同调理治疗疾病。


《黄帝内经》也有记载以药食互补来养生疗疾的意义:“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医食同源,就是选择适合的食材或食药材,在日常饮食中起到保健调养的目的。


中药与食物一样来源于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而且不少中药与食物,很难明确区分,例如丁香、小茴香、乌梅、玉竹、甘草、肉桂、赤小豆、花椒、麦芽、昆布、罗汉果等,就既是食品又是药品。


中药用的是“以偏纠偏”的基本原理,就是用自身的偏性治疗带偏性的疾病,这种自带的偏性也叫做药性。在《本草纲目》中,也几乎给各种食物归了与药物相类的性味和类别。


既然是“药食同源”,药性涵盖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在食物中也有所具备,只是功效上有所差异。


关于食物、药材,相信不少人也听说过“性味”一词,到底什么是性味呢?这里的“性”是指四性,也叫四气,“味”说的是五味。今天就展开来说说四气五味。






四气,四种特性



什么是四气?
《神农本草经疏》亦云:“夫物之生也必禀乎天,其成也必资乎地。天布令,主发生,寒热温凉,四时之气行焉。”可见天生天养的药材、食材的四气源于与自然气候的类比。


四气,就是温、热、凉、寒,也称四性。


《景岳全书传忠录》云:“气本乎天,气有四,曰寒热温凉是也……温热者,天之阳;寒凉者,天之阴也。”四气,分别取象于自然之春温-少阳、夏热-太阳、秋凉-少阴、冬寒-太阴。


听起来很玄乎,实际上每味药的温、热、凉、寒属性的推导,皆来自于人吃了药食之后的反应。


而且应该是在人身上反复使用体验出来的,是在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总结。


比如,正常人吃完附子、干姜、肉桂、鹿茸等之后,有温热、上火感觉,就归类为温热性药食;而正常人吃了黄连、石膏、金银花、雪梨、薄荷等之后,有冷凉感,口淡,分泌物、排泄物变清稀,就归类其为寒凉性药食。


药用在患者身上更可反推,比如:凡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可反推为寒凉药;凡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可反推为温热药。


其中,温与热为同类,凉与寒为同类,“凉者,寒之轻”“温者,热之次”,不过是药效程度的不同。


食疗基本原则之一就是“热者寒之”,寒凉类药食可以调理温热性体质或病证,例如用金银花、菊花、雪梨、薄荷、马齿苋等,起到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


“寒者热之”,调治寒凉性体质或病证,可用丁香、小茴香、肉桂、生姜、干姜等温热类药食,起到温中祛寒、温经通脉、温阳化瘀等作用。


除“寒热温凉”之外,在服食某些药食之后,若自身感觉寒热变化不明显,或对寒、热证的调理不明显者,则为平气,或称平性,所以虽常说是四气,实为五气。


平性则“无偏杂之害也”,就是药食往往无峻猛之气,其性多中和,所以比较适合养生、调养。


因为四气是源于功效证实与反推,具有丰富的经验性,所以其可信度高,实用性强。






五味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另外还有淡味-淡味附于甘味,甘淡并称,涩味-涩味附于酸味,酸涩并称。


五味是怎么来的?
既然有“神农尝百草“的说法,而且相当多药物本身就是食物,所以药食的五味,该大多是以口尝所得的。


但天然药物、食材的味道可能是复合的,而且可能不仅仅只有五种。只是辛、甘、酸、苦、咸的味象鲜明,较易辨别,又可以与五行、五脏相配,其中酸对应肝木,苦对应心火,甘对应脾土,辛对应肺金,咸对应肾水,所以就用它们来归类。与五行、五脏相配,若以阴阳来分,则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关于五味的功效,《素问•藏气法时论》做了简要的概括:“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后人则在黄帝内经论述的基础上,再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做了补充。


1. 辛味,发散、通行


辛味,“能散能行”。


散”,即发散。辛味能散主要用于表证,体现在其解表的功效上。比如,我们熟悉的葱白生姜红糖水,里面的葱白、生姜,皆为味辛性温之品,故“善散风寒邪气”,因此葱白生姜红糖水更适用于风寒感冒;而辛凉解表,就有薄荷,《药鉴》记载“(薄荷)其性辛凉而轻浮,故能散在上之风热”。


辛味能行,则体现在行气、行血,对气和血有推动作用。比如,砂仁,味辛,性温,“温辛行气”;川芎,味辛性温,能活血等,故能行气和活血、化瘀、开窍的药食多带有辛味。


2. 甘味,补虚、调和药性、缓急止痛


甘味,“能补能和能缓”。


甘味能补,就是补虚之义,主要用于各种虚证。比如,黄芪,味甘性微温,能补肺脾气虚;大枣、山药补脾等。


甘味能和,有两层意思。一是调和药性,二是调和药味。


比如,甘草,味甘,性平,其作用之一就是调和诸药,解食物、药物之毒和峻烈之性,顾护中焦脾土。比如,以甘草来解附子、乌头的毒,还有用蜂蜜来解乌头的毒。


五味之中,相较于辛酸苦咸,“甘味”甘甜可口,口感会更好,在药方中加入甘味的药物,味道上也会更和谐,故能调和药味,便于服用。


甘味能缓,指的是可缓解痉挛性的疼痛。比如,腹脘、四肢痉挛疼痛,能用到甘味舒缓止痛。最常见的就是女性在经痛时,多半会喝点红糖姜茶,这里的红糖除了散寒活血,还有止痛的功效。


但对于食疗来说,口感好才易于坚持食用,所以,甘味食材的优势更为突出。


3.酸味,收敛固涩、生津止渴


酸味,能收能涩,即酸味的食药材有收敛固涩的作用,故涩味附于酸。药用时,主要是治疗自汗、盗汗、遗精遗尿、小孩流涎、大便泄泻,这类人因为体虚,阳气虚不能固摄,体内津液易于丢失。


食疗可选择味涩的莲子、芡实,起到止泄、止涎、止遗精遗尿的功效。此外,久咳久喘的时候,也可用带有酸性的药物,来敛肺止咳,如五味子。


酸味还有一个作用,酸味甘味搭配时可以化生出阴液,叫做酸甘化阴。比如,喝点酸甜可口的酸梅汤,能生津解渴。酸梅汤之中有味酸的乌梅和味甘的糖,故能酸甘化阴,补充阴液,起到生津解渴的功效。


4.苦味,能泄、能燥


苦味,“能泄、能燥、能坚”。


苦味能泄,一是清泄,能清热泻火,或把热邪清排而去。用于食疗来说,更比较适合素体偏热,或实热证时用作清热泻火。苦泄的作用最常见的例子,就夏天吃的苦瓜,用以清热解毒。


二是通泄。苦味泻下通便的例子之一就是番泻叶,属清热通便药,在减肥茶刚兴起之初,部分减肥茶中就放有番泻叶,增强通便功效。实际上,泻下药不能长期使用,用泻下药减肥并不可取。


三是降泄,能降气逆。比如,对付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以及肺气上逆之咳喘。苦能降泄的就有苦杏仁,苦杏仁能化痰止咳。肺气上逆就容易咳嗽,故苦杏仁的苦泄,能泄降肺气而止咳。


说到苦味能燥,食疗方中最常用的就是陈皮,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而且配合度高,比如跟升的药就升,跟降的药就降,是好下属好搭档。


教材中还提及苦味有坚阴的功效,其逻辑大概是:苦泄能直清里热,里热被清之后就不伤阴了,所以叫坚阴。但这个观念在逻辑上可能会有点漏洞,上面提到“苦能燥湿”,燥湿本身就能伤阴。而且在使用上这方面能举出的例子也不多,常说的就是黄柏与知母,虽既能清热也能坚阴,但知母本身带有甘味,甘味跟寒性结合又可以能够滋阴,它似乎不是靠苦来坚阴。这样,剩下的黄柏,说它坚阴就有点孤证的味道了。


5. 咸味,泻下、入肾、软坚散结


比如,海蜇、淡盐水能调理大便燥结,就是咸味起到泻下通便的功效;淡菜、鸭肉补肾,乌贼、海带能养血滋阴,皆是咸味起到入肾补益之功;海藻、昆布用于痰核、痞块,就是咸味起到软坚散结的作用。


6. 淡味,渗湿利尿


淡味的药食,多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比如,冬瓜、薏苡仁、茯苓等,都是常见的食材。


总结一下五味的用法,如外感表证,气滞、血瘀,对应的调理食材多选用辛味;各种虚证宜选用甘味药食为主;体虚易遗尿、阴精,或者汗过多、口干,宜选用酸味或酸味搭配甘味的食疗为主;热气上火、便秘、气机上逆,宜选用苦味药食为主;泻下通便、入肾补肾、软坚散结,多选用咸味药食为主;祛湿、利水消肿、利小便多选用淡味药食为主。


由于篇幅有限,此处只介绍了四气和五味各自的概念,实际上不同的食材、药物中,四气、五味(一物往往不仅有一种味)又能相互搭配出不同的性味。此文以食材作为切入点介绍四气五味,意在让喜爱养生的中医朋友对中医有更直接的认识。在使用不同的食疗方时,可以多思考其搭配和侧重。■
【来源:中医老师潘毅,作者:潘毅 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治疗这6种常见病,食疗效果更好!

下一篇:秋季养生做好3件事 合理饮食吃应季水果多喝水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创业那点事 ( 湘ICP备17022177号-2 )

GMT+8, 2025-1-20 04:45 , Processed in 0.260605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