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台路的故事

2022-8-17 04:4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02| 评论: 0

青岛黄台路是一条有故事的路。 2016年11月,青岛凤凰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艺林雲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电影《黄台路》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东方影都开机。







影片讲述了一个少女在黄台路上张氏凶宅里离奇失踪,文艺女青年陈飞住进凶宅后,不断发生扑朔迷离的惊悚故事。电影以黄台路命名,以现代都市为背景,集悬疑、惊悚、推理于一身,在映射人性贪嗔痴的同时,剖析了人心的善与恶。


影片由陈茂林担任编剧导演,实力派演员胡然、胡小庭,电视主持人王为念,相声演员贾旭明、张康等出任主演,影片主要是依据黄台路传说的故事改编。“黄台路”以前属于青岛八大灵异地之一,也是以前岛城人相传恐怖事件发生的核心地段之一。





(电影演员:胡然)


上世纪40年代前,黄台路上一栋楼房,曾经有很多婴儿死亡,死亡后就掘坑埋在此地。一共埋了三个大坑。再后来,这里路断人稀,原来的小树越长越大,形成了一片很深很深的林子,四周用墙围起来了……


传说有一个四口之家,用便宜的价格租到了这个房子,但是没多久就被人入室抢劫,将租户一家四口都杀了,从此有奇异现象出现,例如有时会看到好多乌鸦、二楼有黑衣女人出现等。







而且这栋房子门前还不能安装路灯,只要一装,第二天就熄掉,不是被人砸掉的,就是莫名其妙地熄掉。灯炮拿下来看好好的,但里面的钨丝已经断了,后来再也没有人敢去装新灯泡。走到这栋房子前打手电筒也会莫名其妙地熄掉。任何电动的东西晚上到了巷子里都动不起来,摩托车、电瓶车都要推着走。附近的人家晚上一般都不出来。







因这些传说,而演绎出了岛城首部悬疑影片《黄台路》,随着影片的开机、上影,黄台路将会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这条百年老街也将会更受人们关注。


黄台路原名小鲍岛街,曾叫“三笠町",清代曾是小鲍岛村,但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这里就已经没有小鲍岛村的房屋了。







“黄台"路,大概源于一典故,即唐代李贤的《黄台瓜辞》:“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归!"


李贤是武则天所生的第二个儿子,据唐书记载,李贤生性方刚,处事得体,理政有板有眼,这样就挑战了武则天的权利。


李贤害怕自己落得哥哥李弘的下场,就写了这首同比曹植七步诗一样的《黄台瓜辞》,希望能打动母亲。


辞的大意是:严厉的母亲啊,儿子们好似黄台之下种的瓜,摘一个校正,可以使其它的瓜长得更好;摘第二个,瓜就显得开始少了;摘第三个呢,只能是更少,全部摘完了,您就也只能得到藤蔓一堆了。借瓜言事,婉转哀鸣。


然而,武则天权欲旺盛,对亲生的儿子宁可“摘绝抱蔓",李贤最终还是被废了。







黄台路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它东连登州路、长阳路、大连路,沿着贮水山的边缘自东向西北一路而下,与辽宁路、热河路相接,街道全长724米。
黄台路两侧的建筑,与青岛主城区的欧陆小楼不同,这里大都是日本风格的单体小楼,据1940年有关记载,黄台路上日本人私宅有46座。
现今日式建筑约有30栋,德式建筑6栋,这些代表日式建筑风格的小楼,记载着一段城市的历史,由此,黄台路被市政府列为“旧城风貌保护区日式建筑一条街",是我市13个历史文化街区之一。







解放前,黄台路上除了昭和海运公司(1号)、极东公司(72号)、大信公司、谦和洋行、冈野建筑事务所、大同组(从事建筑业)以及朝鲜贸易协会等少数机构以外,80%是日本人住宅。
29号是大青岛报社社长鬼头玉汝居所,30号为青岛证券交易所取引所)理事长安藤荣次郎宅,31号为江上商社社长江上清宅,48号为乾商会会长乾善助宅,青岛居留民团的学务课长、金融课长、民团助理分别住5号、7号、57号等。







黄台路65号,一座日式四层楼房。建于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的1940年前后,建成后日本人居住。据以前当地老人回忆,楼上有一位30多岁的日本婆娘,经常将吃剩和变质的饭菜端下来,然后上楼隔窗瞅过路乞者吃,一次被一位知识型女市民碰上,骂她缺德、坏心肠,并将其盛饭菜的瓷盆一脚踢翻在地,从此,再也没端剩饭下来。


楼上还有一个十几岁的日本少年,善摔跤,欺负弱者,有一个住在附近的小孩听说后与他进行了一番较量,结果日本少年被数次掀翻在地,鼻青眼肿,从此也就老实了。







日本投降后,该楼住进了一支国民党部队,是国民党暂编12师师长赵保元所属的一支部队,里面有一个军官吃水果不给小贩钱还将其打得头破血流。


青岛解放后,又住进了一支解放军部队,底层住的是一个炊事班,当时部队炊具不够用,诸如面板、擀面杖、甚至连菜刀都要到附近百姓家中去借。


一次,借用的一把菜刀被一炊事战士用坏了把手,这名战士赶紧寻了木头削了一柄予以修复,并与班长一同前往户主家道歉,赢得院内百姓交口称赞。







黄台路45号建于解放前,是一栋二层小楼,约300平方米,有一个地下储藏室和一个小院,这栋小楼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外表看上去有些陈旧。


70多年前,这里曾作为中共青岛情报联络的 “秘密站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青岛市委地下党电台遗址,当年为配合即将到来的青岛解放,中共华东局城工部、华东军区、青岛市委、工委等部门,相继选拔骨干打入青岛,实行单线领导,设立工作站、情报网和秘密交通线。


当时,仅涉及到辽宁路街道辖区的情报站和秘密联络点就有7处,其中黄台路有三处,即黄台路1号、45号、51号,另有无棣二路7号、胶东路20号甲和胶东路2号、胶东路22(现今这些建筑大都已拆除了)。







当年在黄台路45号负责秘密联络的地下共产党员是董肇温和胡秀廷,地下电台于1948年组建,遵照市委指示成立了情报队伍,作为情报人员之一的董肇温进入了国民党海军造船所,以黄台路45号为活动据点,组成“造船所情报小组”,开展敌情工作。


解放后,董肇温在青岛市公安局工作,曾任青岛交警支队队长,于2012年去世。







黄台路西端(黄台路10号)曾是日本高等女子学校(青岛医学院前身)建于1917年,这应该是青大现存最老的建筑。


这座有近百年历史的建筑,历尽沧桑和风雨。当时这个女子中学只收日本学生,因为日本尊奉“八纮一宇”(天下第一家之意),这所学校就叫“纮宇女中”。它最初筹建在馆陶路,后来确定建在了黄台路。


建筑的主楼为四层,从整体上看,它的立面设计保留了很大的自由空间。塔楼在整座建筑中居于中心位置,除了入口的顶部采用拱券式窗户外,其它的窗户都是矩形,窗套是镶嵌着花岗岩的粗石,可是窗台部分却用了通连的粗石线条。红瓦覆盖着斜坡的屋顶,山墙上面又搭配着木质的屋檐。


这座建筑虽然出自日本人的手笔,但却保留了很强的欧式建筑风格。校园占地约11.5公顷,主要分三片:黄台路1 0号是院本部,松山路16 号是基础教学部,江苏路19号是临床教学部。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部司令长官兼山东省政府主席王耀武把手伸到青岛,占用了学校,以蒋介石的“字”命名,叫“中正中学”。当时班级、人数不多,他真实目的是为了抢占这一大片建筑房舍。


1946年曾称为“国立山东大学医学院”。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济南,王耀武化妆逃出济南,拟来青岛窠穴,在途中被解放军、民兵识破抓获。这所学校也就停办了。





解放后,原在解放区的华东大学进入青岛,启用了这所校址。一些名人随校来到青岛。吴富恒,哈佛大学硕士,曾任云南大学教授,1948年任华东大学教授、文艺系主任,后来又担任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校长,在青岛生活了10年。


著名诗人臧云远,与臧克家并称“青岛二臧”,也曾在华东大学任艺术系教授。华东大学文艺系(后为艺术系)有音乐、戏剧专业,他们边学习边实践,把原日本女子中学礼堂改为实验剧场,演出了解放区的一些歌剧《赤叶河》等,还曾举办音乐会,丰富了当时青岛的文艺生活。







说到黄台路,还要提一下黄台路小学,这所小学虽然不在黄台路上,但也足以说明当时黄台路的地位。


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以后,拆除了铁路,修了一条马路叫大连路,原物资仓库建成一所小学叫黄台路小学。这所小学新建了二层楼校舍,楼下及平房是教室,楼上是校长室和办公室。学校有很大的田径场、球场,体育运动成绩很好,多次在全市小学生田径运动会、足球赛中夺得冠军。







该校第一任校长是崔登贵。1936年黄台路小学的中国学生与日本小学生打架,日本领事馆以势压人,向“市政府”提出抗议,软弱的国民党青岛市当局屈服,竟然将崔登贵校长撤职,由王福全继任校长。


王福全即王亚平,是著名诗人,他与另外一名诗人袁勃一同于1934年来青岛,在这所学校任国文教师。王亚平出任校长后,编辑、出版了《黄小月刊》,发表师生的作品,在学校里组织剧团,编剧、演出了歌剧《红儿历险记》,以隐喻手法歌颂红军的长征。







1930年,中共中央文委组织了全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全国“左联”又组织了中国诗歌会,王亚平是发起人之一。他来青岛以后组织了中国诗歌会青岛分会,成员有袁勃、沈旭等人,黄台路小学的校长办公室是中国诗歌会青岛分会的活动地点。


王亚平在青岛期间写的诗结集出版,题名《都市的冬》,这是他的第一本诗集。沈旭在青岛期间也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死亡线》,袁勃也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真理之歌》。黄台路小学这座小楼堪称20世纪30年代青岛诗歌的摇篮。


青岛解放后,市政府在安东路(丹东路)又建了一处小学校,黄台路小学迁了过去,改称安东路(丹东路)小学(现为市北区实验小学),原黄台路小学校址成了青岛第十三中学。





(市北实验小学)


黄台路这条百年老街 ,演绎出许多传说故事,百年建筑见证了岛城的历史沧桑。人们在欣赏一座城市的老建筑时,常常希望将它们变成一座标本,抹去外表的尘埃,改变里面的内容,换掉居民,贴上标签。但建筑并不是一个花瓶,它需要住人,需要人们珍惜和维护,没有珍爱和维护的建筑,在不经意间会慢慢被时间掏空、被岁月侵蚀。







每条路,每栋老建筑都有一个不同的故事,它反映了城市不同时期的一段历史文化。随着电影《黄台路》的上映,黄台路,这条百年老街将会永远留在岛城人们的记忆中。


(本文发表于2017年9月16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今年能看的恐怖片都在这了,收藏起来,慢慢看

下一篇:讲述百姓故事 讴歌伟大时代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创业那点事 ( 湘ICP备17022177号-2 )

GMT+8, 2025-1-19 14:38 , Processed in 0.287661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