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高考|罩子煤油灯下熬夜苦读,她考上大学在村里轰动一时

2022-6-28 04:4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27| 评论: 0



时隔30年,林穗还清楚记得自己的高考分数:总分545分,差一分就是重点线。

现年49岁的林穗出生于皖北的一个小村庄,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秋天晒红薯,夏天割麦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林穗自从记事起,就已开始跟着大人们下地干活了,“那时割麦子是真的‘割’,没有自动化设备,全靠人手。顶着白花花的太阳,弯腰挥动镰刀,口渴了,就到麦地旁边的水渠里用手捧水喝,喝完接着干。一个麦季下来,人变得又黑又瘦。”

读书是她当时唯一可以“迈出农门”的出路。林穗一共参加过两次高考。第一次在1991年,遗憾的是因为考得分数不够高,只能选择填报“定向生”,须在入学注册前与高校及用人单位签订定向就业协议,也就意味着毕业后不能参加全国分配,只能选择留在当地的乡镇里工作。

林穗果断选择了复读。第二次参加高考,林穗顶着重重压力,以545分的成绩考入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已并入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校门口。受访者供图

“当时打听到这所大学是建设部创办的,属于在本科里面没有什么名气的学校。但是搞城市建设,肯定不会在农村。”林穗表示,当时就是想要“脱离农村”,而且由于是第二次高考,“很紧张,发挥得也不是很好,为了稳妥起见”,就选了这个学校。

“选专业的时候也是根据这一原则。”林穗回忆道:“当时武汉城市建设学院有很多专业,像是城市规划专业招生1-2名,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招生3名。我就想着招3个人的专业可能被录取的概率大一些,于是就填报了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其实什么都不懂,根本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的。”

据公开数据显示,1992年,全国303万人参加高考,最终录取75万人,录取率25%。当时,林穗所在的安徽农村,教育相对落后,村里的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不高。像林穗这样能成为大学生的女孩子,在当时可谓是“轰动一时”。

据林穗回忆,她当时就读的学校叫生产高中,在离家几十里地的镇上,算是当地比较好的高中。“在每一年的应届学生中,基本没有人能顺利走掉(考上大学)。”林穗第一次的高考成绩,能够符合定向招生的条件,在当地就已经算是高分了,“当时除了我还有另一个男生考上了定向生,我们那个班破了学校纪录。”

“其实我当时能考上定向应该也还算可以,但是我没走。”后来林穗在亲戚的帮助下,去淮北市的一所中学复读。复读时的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除了有一个男生比我厉害,好像没有人比我成绩更好,但是高考的时候我考得就比较烂,没发挥好。”林穗告诉记者,正常水平发挥的话,“考个五百七八十分肯定是可以的。”据了解,当年上海交通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是580分,中国科技大学是608分。

“高考是改变我人生的重要一步。”正因高考重要,她上高中的时候“真挺刻苦的”。林穗回想当年的高中生活,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盏昏黄的“煤油灯”。



罩子煤油灯,如今很少见了。图片来自网络

“那时候,早上六点钟天一亮就起来了,早读课还没开始,同学们就站在外边的路灯下早读。然后晚上统一的晚自习通常是在9点钟结束。之后我们各自拿出自己的煤油灯,点着后盖上一个玻璃罩子,在班里再学一阵子。”

为了上学方便,当时有一些男生选择住在教室。教室最后面放一排架子床,有些男同学晚上就睡在上面。“罩子煤油灯几乎人手一台,每晚大概到晚上11点钟的样子吧,后排的男生们要睡觉了,我们就把罩子灯关了,拎回宿舍再接着学一会。”

高考改变命运。上大学不仅给林穗提供了更多学习的机会,也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毕业后,林穗成为广州一所知名高校的老师。在她看来,当今时代,高考不再是能改变命运的唯一选择,但可以为改变命运做好前期铺垫。同时,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尊重知识,大学的校门不是所有人都能打开,只有通过努力和天赋,才能拿到‘邀请函’,如果你不够天赋,那你就拿着一张张卷子做踏脚石,用99%的努力去弥补不足。”

(注:应受访者要求,林穗为化名。)

奥一新闻记者 管玉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真实校园灵异事件之校园鬼魂!

下一篇:校长半蹲为他拨穗,“轮椅学霸”背后的故事太励志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创业那点事 ( 湘ICP备17022177号-2 )

GMT+8, 2025-1-19 20:17 , Processed in 0.287407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