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藏公路见闻:藏族木碗装盛“新意”迎来客

2022-6-9 07:4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25| 评论: 0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滇藏公路见闻:藏族木碗装盛“新意”迎来客

中新社云南迪庆7月26日电 题:滇藏公路见闻:藏族木碗装盛“新意”迎来客

中新社记者 缪超 史广林

刻刀接触木料发出“嗞嗞”声,空气中弥漫着木屑的清香……一块木头在鲁茸卓玛手上,经过雕刻、上漆、晾干等数十道工序,成为一只被藏族民众视为珍宝的木碗。

近日,中新社记者沿着滇藏公路抵达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岗曲河,河上的一座悬索桥已经存在100多年,为了纪念红军长征时从桥上经过,人们为它取了一个特别的名字——红军桥。

岗曲河边,曾经是鲁茸卓玛和旺堆的家。2013年,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发生地震。他们所在的村庄上桥头村房屋不同程度开裂。在政府的扶持下,整村搬迁到了更宽阔的山谷中,家家住上了新民居,上桥头村改名为“幸福村”。

而岗曲河边的旧居,成了鲁茸卓玛木碗制作工坊。每天卓玛都会来到这座小屋。17岁时,鲁茸卓玛进入藏康达家族学习木碗制作,后来与藏康达家族的旺堆相恋成婚。他们共同守望着红军桥,做木碗的手艺已经延续了近40年。

木碗是藏族民众从生到死、随身随行的餐具,无论是旅行、转山、过林卡,还是婚嫁,木碗都不离身。因此有“一碗一辈子”的说法。

鲁茸卓玛说,制作木碗最重要的步骤是上漆,“上植物漆,熬起来是白白的,加工比较复杂。木碗也好,糌粑盒也好,上两道、三道,有些四道漆,漆上好后百年不变色。”

滇藏公路修通后,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总有一些游客循着当年红军的足迹,走过红军桥,来体验木碗制作这份古老的手艺,鲁茸卓玛亦乐于展示和传授。

鲁茸卓玛告诉记者,如今,随着中国涉藏州县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条件的便利,出门揣木碗的习惯正逐渐远离藏族民众的生活。而做工精致的木碗则被作为旅游纪念品,被越来越多的游客带到世界各地,装盛饼干、糖果……

游客在此体验了古老技艺,选购了中意的木碗之后,也会将一首传唱已久的民歌学会带走:“带着情人吧害羞,丢下情人吧心焦;情人如若是木碗,藏在怀里该多好。”

在迪庆从事基层社区妇女工作多年的此里卓玛,常常来到上桥头村,聆听鲁茸卓玛的故事。“过去很多藏族妇女小的时候没有机会出去学习,但她们通过这样的手工艺品,有一个自己热爱的事情。”此里卓玛说,学一门技术不仅是为了生活,更是通过技艺获得尊严、快乐和幸福。

自从在花骨朵儿一样的年纪,邂逅这只木碗开始,鲁茸卓玛的命运就被改变了。她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追求并开启了属于自己的美好幸福生活,也使古老的木碗装盛“新意”,为这个时代留下了一个生动的注解。(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安利:一家世界上最受争议的公司是如何建立的?

下一篇:中国加快滇藏铁路建设 丽江至香格里拉段姆木隧道贯通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创业那点事 ( 湘ICP备17022177号-2 )

GMT+8, 2024-11-25 19:24 , Processed in 0.442464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