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老人,防治消化系统疾病大全(一)

2022-12-3 04:5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02| 评论: 0

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内引起食管粘膜的炎症,它常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食管裂孔疝等病并存,虽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中年以后发病者多,是中、老年人必须重视的常见病之一。

[发病原因]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于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所致,正常情况下,人均有胃食管反流,称生理性反流,此时无任何临床症状,但在下列情况下,生理性反流可发展成病理性反流,最终引起反流性食管炎。

1.食管与胃连接处的解剖和生理抗反流屏障遭到破坏。如第一抗反流屏障的重要结构——食管下端括约肌松弛,可引起病理性反流,主要有拟胆碱能和β—肾上腺素能药、α—肾上腺素能拮抗药、多巴安、安定、钙受体拮抗剂、吗啡、脂肪、酒精、咖啡因、吸烟、口服黄体酮避孕药等药物或食物,因影响了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而诱发病理性反流。

2.食管酸廓清功能障碍。本功能包括食管排空和唾液中和两部分,具有减少食管粘膜浸泡于胃酸中的时限,如食管排空异常,易致反流物长时间侵蚀食道粘膜而发生本病。

3.食管粘膜抗反流屏障功能损害。主要是指食管上皮细胞增生和修复能力的削弱。

4.胃十二指肠功能失常。胃排空异常、胃酸分泌过高、幽门括约肌和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障碍引起十二指肠液和胃液反流入食管,最终反流的胆汁和胃酸共同作用于食管粘膜而引起本病。

5.诱发因素。肥胖、大量腹水、妊娠后期、胃内压增高等因素均可诱发本病。

本病属于中医的“噎食”、“噎膈”、“吐酸”等病证范畴。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情志不舒,气滞不畅,日久化热化火,灼伤津液,食管失去濡养,或因气滞津停,加之嗜食肥甘,痰热内生,痰阻食道,胃气不降而发生本病。

[临床表现]

本病的最主要临床表现是餐后1小时左右发生胸骨后烧灼样疼痛,半卧位、身体前屈位、剧烈运动等均可诱发,进食过热过酸食物后烧灼感加重,服制酸剂后可减轻,烧灼感发生之前常有反酸、嗳气。

此外,患病初期患者可因食管炎引起食管痉挛而见间歇性咽下困难,后期由于食管瘢痕形成狭窄而发展成永久性咽下困难,但烧灼疼痛感逐渐减轻,进食较硬的固体食物时心窝部有堵塞感或疼痛。如果食管粘膜糜烂出血,久而久之可伴有缺铁性贫血。反流的胃液、胆汁侵蚀咽、喉、气管时,可引起慢性咽炎、喉炎和气管炎,反流液吸入呼吸道时可引起吸入性肺炎。

[预防措施]

1.积极治疗胃、十二指肠疾病。患有胃排空障碍、胃酸分泌过多、幽门括约肌松弛等胃肠疾病者,应及时诊治,以免胃、肠液反流而导致本病。

2.增强体质。平素加强体育锻炼,劳逸结合,保持健康的体魄,使食道下端括约肌维持一定的张力,同时可以保持良好的体型,使之不致肥胖,有助于预防本病的发生。

3.怡情放怀。保持良好的心态,心情舒畅,气机调顺,胃肠液体下行为顺而不反流,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4.禁食刺激之物。辛辣肥甘,醇酒厚味,易伤脾损胃,高脂餐、饮酒、咖啡、吸烟等均易致食道下端括约肌松弛,平素无病者应少食,有本病者应禁食。

5.慎用某些药物。发病原因中所提的某些药物,如多巴安、安定等应慎用,以免引起“第一抗反流屏障”的损害而诱发本病。

[治疗方法]

1.增加食管下端括约肌的张力,避免胃内容物反流。具体措施有:①低脂饮食,少吃多餐;②肥胖者减肥;③禁食有刺激性的食物,如吸烟、饮酒、喝浓茶、咖啡、吃巧克力等;④睡眠时抬高床头15~20厘米;⑤增加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的药物,乌拉胆碱每次25毫克,每日3~4次,因能刺激胃酸分泌,故不宜长期服用,或用吗丁啉每次10~20毫克,每日3~4次,可促进食管蠕动排空,增强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加强胃的排空,协调幽门括约肌的收缩功能,且无不良反应,是较为理想的用药。

2.降低胃酸。可应用抗酸剂,如氢氧化铝凝胶每次10~30毫升或氧化镁0.3克,每日3~4次;藻朊酸盐及其复方制剂,如盖胃平,具有物理性保护作用,可选用;组胺H2受体拮抗剂,如甲氰咪胍每次200毫克,每日3~4次,或呋硫硝胺,每次150毫克,每日2次,疗程均为6~8周。

3.中医辨证论治。肝火犯胃,表现为胸骨后烧灼疼痛、两胁发胀、吐酸嗳气者,可选用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加减(丹皮10克、栀子10克、当归10克、白芍12克、柴胡6克、郁金10克、黄连10克、吴茱萸3克、石斛15克、甘草6克、枳壳10克)以清肝和胃;痰热郁阻,表现为胸骨后有烧灼感、胸闷、口苦口粘者,可选用温胆汤加减(法半夏10克、陈皮15克、茯苓15克、枳实10克、竹茹10克、黄连10克、瓜蒌15克)以清胆和胃;胃虚气逆,表现为青脘作胀、嗳气频频、吞咽气逆者,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合旋覆代赭汤加减(广木香10克、砂仁6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云苓10克、法半夏10克、陈皮10克、旋覆花10克、代赭石15克、甘草6克)以健脾和胃。

4.单方验方。可据证选用以下方药:

(1)甘桔汤:桔梗12克、甘草、黄芩、陈皮、瓜蒌皮各10克、薤白6克、银花15克、元胡10克、乳香或没药6克,水煎服,每日2次。

(2)舒肝和胃方:当归10克、香附10克、旋覆花10克、半夏10克、黄连6克、元胡10克、白芍10克、乌贼骨15克、甘草6克、煅瓦楞15克,水煎服,用于本病属肝胃不和,胁痛吞酸者。

(3)八仙膏:藕汁、姜汁、梨汁、萝卜汁、甘蔗汁、白果汁、竹沥、蜂蜜各等分和匀蒸熟,任意食之,治噎食。

5.手术治疗。久治不愈,并发食管瘢痕狭窄,或有严重的溃疡性食管炎,或有难以控制的出血者,可行外科手术治疗。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的炎性病变,其实质是胃粘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由于粘膜的特异再生能力以致粘膜发生改建,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本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且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据胃镜普查,50岁以上的人有50%患有慢性胃炎,其发病率位居各种胃病之首。是老年病的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一般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四种类型。

[发病原因]

引起慢性胃炎的原因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1.急性胃炎演变而致。患急性胃炎之后,没有得到很好的调治,以致胃粘膜病变持续不愈演变而来。

2.药物和食物的刺激。长期服用对胃粘膜有刺激的药物或食物,如阿斯匹林类药,过度饮酒或饮烈性酒,喝浓茶、咖啡,过度吸烟,饮食过冷或过热等均可引起胃粘膜的慢性损害。

3.细菌及其毒素侵入。口腔、鼻、咽等局部的细菌或其毒素侵吞入胃,可以长期刺激胃粘膜引起慢性炎变。此外,幽门螺杆菌在慢性活动性浅表性胃炎胃粘膜中阳性率很高,可能也是慢性胃炎的原因之一,并且认为其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进展有关。

4.胆汁和十二指肠液返流。由于胃幽门括约肌的功能失调、十二指肠溃疡或胆囊切除术后,使胆汁和十二指肠液返流入胃,破坏胃粘膜的屏障引起慢性胃炎。

5.胃酸缺乏。由于胃酸分泌不足,细菌很容易在胃内繁殖引起本病。

6.营养不良。长期缺乏蛋白质、维生素B族等引起营养不良,最终亦可致慢性胃炎。

7.其它疾病影响。慢性心功能衰竭或门脉高压,可使胃粘膜长期处于瘀血和缺氧状态,而引起慢性胃炎。

8.免疫因素。某些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血清中可检测到壁细胞抗体(PCA)和(或)内因子抗体(IFA),故认为此类胃炎与免疫因素有关。

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的“胃脘痛”范围,饮食不节,饥饱过度,或长期过食生冷刺激之物,均可损伤脾胃;或由于情志不遂,肝气郁滞而失疏泄,横逆犯胃,甚或肝郁化火,灼伤胃阴等均可致胃脘痛。

[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没有特异性的临床症状,且其症状的轻重与胃粘膜的病变程度常不一致,大多数病人可无明显的不适,一般情况下只表现为胃脘饱胀或隐痛、嗳气、食欲不振,食后饱胀或疼痛加重。如有胆汁反流时,可见持久的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尤以进餐后为甚。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此在胃大部切除术后及幽门括约肌松弛者多见。如并发急性胃粘膜病变者可引起大量出血。此外,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常表现为上腹部烧灼样疼痛,严重时有缺铁性贫血、消瘦、舌炎和腹泻等。由于萎缩性胃炎的胃液中亚硝酸盐含量较多,加之胃酸缺乏和慢性炎症损害,故常可伴发溃疡、息肉,腺瘤样息肉是癌前期病变,故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预防措施]

1.积极治疗急性胃炎。患有急性胃炎者应积极治疗,且应尽量彻底治愈,以防其向慢性胃炎转化。

2.忌食辛辣刺激之物。平素应少食或不食对胃粘膜有刺激的食物和药物,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如勿饮烈性白酒或长期饮酒,不空腹饮酒,不抽烟,少喝浓茶、咖啡,饮食冷热适度,避免过饱过饥,做到饮食定时、定量,这些均是老年人平常饮食生活中必须注意的问题。此外,在治疗其它病的过程中,如需服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如水杨酸盐类药、皮质激素、消炎痛等,宜饭后服,能用其它药代替者,尽量少用或不用此类药物。

3.饮食营养丰富。老年人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年轻人差,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故其饮食宜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避免蛋白质和维生素B族的缺乏。

4.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平素宜避免抑郁、动怒,以免肝气犯胃,心胸宜豁达开朗,多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做到“恬淡虚无”,真气顺从。

5.生活起居有度。平素生活起居应避免过冷过热,适时添减衣被,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减少细菌、病毒及其毒素对胃的侵袭。对经常患感冒者,应积极加强体育锻炼,且可长期服用玉屏风散:生黄芪8份、白术4份、防风4份,共研细末,每次服6克,每日3次,有良好的预防感冒效果。

6.积极治疗相关疾病。慢性心功能衰竭、肝硬化等疾病引起的门脉高压,均可使胃粘膜长期处于瘀血和缺氧状态,对这些疾病必须积极治疗。

7.防治胃炎恶变。萎缩性胃炎、肠化及腺瘤样息肉均认为是癌前期病变,所以必须积极防治浅表性胃炎向萎缩性胃炎、肠化发展。如有反复发作溃疡、出血或多发性息肉者,必须定期到医院检查,必要时可考虑手术治疗以防恶变。

[治疗方法]

对胃病的治疗,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故本病的治疗重在“养胃”。如病人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者,只需饮食治疗即可。有明显临床症状者,可使用中医、西医或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

1.饮食治疗。患有慢性胃炎者,饮食宜软、易消化、低盐。吃饭时宜细嚼慢咽,饮食要有规律,勿吃辛辣刺激之物,戒烟忌酒。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酸缺乏者,可食用少量米醋以助消化,亦可在炒菜时适量放些食醋。

2.保护胃粘膜。可选用猴菇菌片、猴头冲剂、太阳神猴头菇口服液、维酶素、三九胃泰等,择一二种而用之。

3.抗菌消炎。一般使用口服抗生素,常用庆大霉素每次4万单位,每日2~4次,或链霉素每次0.25克,每日4次,或黄连素每次200毫克,每日3次,14天为1疗程。此外,羟氨苄青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头孢菌素等亦可选用,这些药物均可杀灭幽门螺杆菌和消除炎症。

4.对症治疗。有胆汁返流者,每次口服胃复安10毫克,每日3次;胃酸过多者,可给予丙谷胺、硫糖铝片;胃酸偏低或胃酸缺乏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可给予1%稀盐酸、胃蛋白酶合剂口服以补充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不足;有明显胃痛症状者,可给予解痉剂,如颠茄合剂、普鲁苯辛等;嗳气、腹胀等胃动力代谢障碍者,可口服吗叮啉等;对有营养不良和缺铁性贫血者,应及时补充铁剂及维生素B6、B12,可肌注右旋糖酐铁、维生素B12,口服维生素B6。

5.中医辨证论治。脾胃虚寒,表现为胃脘隐痛、喜温喜按、便溏肢冷者,宜温脾散寒止痛,可选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蜜黄芪15克、白芍12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干姜6克、广木香6克、大枣5枚、饴糖30克);湿热中阻,表现为胃脘胀满疼痛、口干口苦粘腻、尿赤、大便不爽者,可选用三仁汤合连朴饮加减(杏仁10克、白蔻仁6克、苡米15克、藿香10克、茯苓10克、厚朴6克、法半夏10克、黄连6克、陈皮10克、甘草6克)以苦辛通降,清热化湿;肝胃不和,表现为胃脘胀痛、痛连两胁、嗳气频频、情志不舒时即发作或加重者,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克、枳壳10克、赤、白芍各12克、香附10克、丹参15克、黄连5克、当归10克、旋覆花12克、代赭石15克、甘草6克)以疏肝和胃解郁;胃阴不足,表现为胃脘灼热隐痛、嘈杂似饥、口干不欲饮、五心烦热、大便干结者。可选用益胃汤加减(沙参15克、麦冬12克、石斛12克、当归10克、白芍12克、玉竹15克、陈皮10克、佛手10克)以养阴和胃。

6.中成药治疗。三九胃泰、快胃片、温胃舒、养胃舒、香砂六君子丸、香砂养胃丸等,择1~2种对自己有效者服用。

7.单方验方。治疗慢性胃炎的单方验方较多,这里介绍几个疗效较为显著者。

(1)黄连食醋白糖山楂饮:黄连500克、食醋500毫升、白糖500克、山楂1000克,混合浸泡7日,每次50毫升,每日3次,饭后服用,服3~5个月,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效果。

(2)胃炎煎剂:党参1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丹参15克、香附10克、良姜5克、甘草5克、青黛1克,将上药7剂合煎成200毫升,其中青黛后入,每日口服3次,每次10毫升,饭前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

(3)健胃茶:徐长卿9克、麦冬9克、生甘草6克、化橘红4.5克、玫瑰花1.5克、煎汤代茶饮,每日1~2包,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4)向日葵花盘1个,焙干,煎服,每日3次。

8.针灸治疗。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即可止痛,暴痛实证用泻法,久痛虚证用补法;艾灸中脘、足三里、神阙,用于脾胃虚寒者疗效显著。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是指发生于胃肠道与胃液接触部位的溃疡,主要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故又称为胃、十二指肠溃疡。本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有资料统计,其发病率约占人口的10%~20%,虽然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60~70岁以上初次发病者不少,中、老年人尤易发生胃溃疡,女性较男性患病者多。

[发病原因]

本病形成的基本因素是胃酸——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消化作用,其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本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20%~50%的患者有家族史。在有家族史的人群中,其发病率较一般人群高3~5倍,且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分别遗传的。近又发现O型血者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较其它血型者高1.4倍,且手术后溃疡复发率高,这亦提示本病有相当一部分与遗传因素有关。

2.环境因素。处于不同地理环境的人,其发病率差异较大,如美国、英国十二指肠溃疡比胃溃疡多见,日本则相反。本病的发病还呈现明显的季节性,一般秋冬季和冬春之交是本病的多发季节。

3.饮食因素。暴饮暴食、进食无规律、进食过快、饭菜过烫、过冷以及常饮浓茶、咖啡、烈性酒或进食辛辣调料、泡菜等均可对胃粘膜形成物理性或化学性的损害,以致发生本病。

4.精神因素。长期过度的精神紧张、压抑、忧虑、怨恨等精神刺激,可引发和加重消化性溃疡。

5.药物因素。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与化学品,如消炎痛、保泰松、阿斯匹林、肾上腺皮质激素、氨甲喋呤、氟尿嘧啶等以及降压药利血平均可诱发本病。老年妇女服用以上药物尤易发生胃幽门前区溃疡。

6.其它因素。在吸烟人群中,本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不吸烟人群,二者比例约为2∶1,而且吸烟者溃疡愈合率亦显著低于不吸烟者。此外,在本病患者的胃组织中幽门弯曲菌的检出率较高,说明该菌与溃疡病发病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中医认为,饮食不节,饥饱无常,可致脾胃受伤;过食生冷,或外感寒邪,可致寒邪犯胃;忧伤恼怒,情志不遂,可致肝失疏泄,肝胃不和等,日久气滞血瘀,不通则痛,以致发生本病。

[临床表现]

本病一般具有病程长、周期性反复发作。有规律性的疼痛等典型临床表现,但少数患者也可无症状,或以溃疡病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作为首发症状。

1.溃疡疼痛。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呈烧灼样痛、饥饿痛、钝痛,反复发作。有的可长达一、二十年。胃溃疡的特点是剑突下正中或偏左疼痛,进食后约半小时至1个半小时感舒适,紧接着疼痛又发作,至胃完全排空时又感舒适,可以简单归纳为“进食——舒适——疼痛——舒适”;十二指肠溃疡的特点是上腹部正中偏右或脐上方疼痛,进食后1个半小时至4小时无疼痛,然后发生上腹痛,直至下次进食才缓解,称为空腹痛,可以简单归纳为“疼痛——进食——舒适——疼痛”。有时疼痛也可发于晚间睡前或午夜凌晨,并且定时发作,十二指肠球后溃疡疼痛常向背部放射,夜间疼痛更为突出。溃疡疼痛可因饮食不节、情绪激动或抑郁、疲劳过度、受凉饮冷、服用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等因素诱发或加重。如果注意休息、适当进食、服用制酸药物、用手按压、热敷等方法即可减轻或缓解。疼痛的发作期与缓解期常相互交替,即连续发作数天或数周,然后完全缓解,隔数月或数年后又复发,或每年的春秋季节发作,呈周期性。

2.伴随症状。常伴有嗳气、反酸、恶心、呕吐、流涎等其它胃肠道症状,还可出现植物神经功能失衡的失眠、多汗等症状,进食少者可有乏力、消瘦、贫血等表现。

3.临床体征。缓解期可无明显体征,发作期上腹部可有局限性压痛,压痛部位常与溃疡部位一致,或上腹部皮肤疼痛异常敏感,轻按皮肤即痛。

4.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特点。胃溃疡多于十二指肠溃疡,且胃溃疡常呈多发性,或呈胃、十二指肠复合性溃疡。约2/5的老年患者有以上典型症状,大部分老年患者疼痛缺乏规律,有的初次发病即见呕血、解柏油样大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贲门附近溃疡可以出现吞咽困难或胸骨后疼痛,应注意与贲门肿瘤或心绞痛鉴别。消化道出血、穿孔、梗阻是老年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合并症。

[预防措施]

1.一般预防。精神因素在本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所以平时应注意避免精神刺激,性格宜开朗;不宜过度疲劳,合理安排工作、生活,生活起居有规律;不吸烟或少吸烟;加强体育锻炼,如慢跑、打太极拳、练香功等以增强体质,减少本病的发生。

2.饮食预防。平素饮食宜定时、定量,少吃或不吃对胃有刺激的食物或药物、饮料,如辛辣、油煎食物、腐乳、浓茶、咖啡等,不酗酒,不空腹饮酒,不饮烈性酒。已患本病者更必须注意自己的食谱,宜吃软饭、面条、馒头、稀粥类,适量喝牛奶、吃瘦猪肉、菜叶、菜泥等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加速溃疡愈合。

3.复发预防。本病临床症状缓解、溃疡愈合后应预防其复发。除注意饮食、精神生活外,继续维持治疗一段时间相当重要。如使用甲氰咪胍等组胺H2—受体拮抗剂治疗溃疡愈合后,应继续使用较长时期的维持量以防复发。

4.并发症的预防。老年人溃疡长期得不到愈合易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等严重的并发症,必须积极预防。首先要积极治疗本病,消除影响溃疡愈合因素,如吸烟、饮食不当、不正规治疗等,尤其要重视溃疡初次治疗是否真正愈合。其次是对并发症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如长期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者应注意并发消化道大出血,当然老年人也有首次发病即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者,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对长期患有本病突然出现剧烈腹痛,很快蔓延至脐周,有压痛、反跳痛,伴有恶心、呕吐者,提示可能并发穿孔,应急送医院诊治。患有本病而空腹即出现上腹部饱胀,频频呕吐、嗳气、反酸者,应考虑并发有幽门梗阻,应急送医院诊疗。

5.癌变的预防。胃溃疡的癌变率一般在2%~3%左右,但十二指肠溃疡一般不引起癌变。预防的方法是积极治疗原发病灶,对中老年胃溃疡患者,如经严格内科治疗4~6周症状无改善,疼痛节律消失或改变,食欲减退,消瘦乏力,体重急剧、明显减轻,大便隐血持续阳性者,应考虑有癌变的可能。必须定期、重复作X线钡餐、胃镜检查,必要时可剖腹探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防微杜渐。

[治疗方法]

1.身心治疗并重。本病病程较长,且常反复发作,故平素应采取综合措施,身心治疗并重。在精神、生活方面,应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精神刺激,合理安排工作生活,劳逸结合,在溃疡活动期可以卧床休息数天。少数患者精神过度紧张、失眠者,可短期使用一些镇静药,如安定每次2.5毫克,每日3次,或每晚睡前服1次即可。在饮食方面应营养丰富,易消化,具体应做到吃饭时细嚼慢咽,避免吃得过快,定时定量。在发作期宜少吃多餐,症状缓解后即可恢复一日3餐,晚间不吃零食,睡前不进食,戒烟戒酒,不喝浓茶、咖啡、浓肉汤及辛辣酸醋之品等,饮食不宜过饱,服中药汤剂时,属虚寒疼痛者宜温服、发作前服,属虚热者可稍凉服。

2.制酸、止痛。“没有酸,就没有溃疡”,故抗酸治疗有利于溃疡愈合。可选用疗效较好、副作用较少的氢氧化铝凝胶每次10毫升,每日4次,或氧化镁每次0.5克,每日4次,两药均以4周为1疗程。抗胆碱药物可以止痛,减少胃酸分泌,常用复方颠茄片,每次口服1~2片,每日3次,或阿托品每次口服0.3~0.6毫克,每日3次。新近合成的新抗胆碱药物哌吡氮平有较好疗效,每次口服50毫克,每日2~3次,4~6周为1疗程,其疗效优于甲氰咪胍,两药合用则有相互加强作用。

3.保护胃粘膜,促进溃疡愈合。这类药物可选用组胺H2受体拮抗剂甲氰咪胍,每次400毫克,每日2次,或每餐前服200毫克,每日3次,睡前另加服400毫克,或每次300毫克,每日4次。4~6周为1疗程。缓解期每晚服400毫克,可连用1年左右,以防溃疡复发。此外还可选用生胃酮,第1周每次100毫克,每日3次,餐前服用,从第2周起,每次50毫克,每日3次,总疗程为4~6周,注意勿与抗酸药和组胺H2受体拮抗剂合用。或选用丙谷胺每日1克,分3~4次口服,餐前一刻钟服用,连服4~6周为1疗程,此对本病伴有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者效果最理想。其它药物如法莫地丁、前列腺素、三甲双枸橼络合铋,奥米拉唑等均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中医辨证论治。本病可分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寒、湿热中阻、胃阴不足、淤血阻滞等证型,前四型治疗用药可参照“慢性胃炎”。淤血阻滞者,表现为胃脘刺痛、固定不移、拒按或伴呕血、便血等,可选用失笑散、血府逐瘀汤加减(柴胡6克、枳壳10克、赤芍10克、当归10克、川芎6克、香附6克、元胡15克、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甘草6克、三七6克,或加云南白药3克冲服)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在以上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还可选择性加用中药中某些对溃疡病有特殊疗效的药物,如煅瓦楞、龙骨、牡蛎、珍珠粉、象牙屑、乌贼骨、贝母、白芨、马勃、柿饼霜、凤凰衣等以止痛、制酸,促进溃疡愈合。

5.单方验方。很多单、验方对溃疡病均有较好疗效,下举数方供选用。

(1)溃疡散:乌贼骨60克、贝母30克、白芨60克、生甘草30克、元胡30克、蛋黄粉100克,共研细末,开始每次服3克,每日3次,随着症状减轻改为每日2次,每次3克,饭前空腹服,服时以等量白糖加入送下。若病程在数年以上者,可加入紫河车粉30克;有反复出血或近期大便潜血阳性者,可加三七粉30克;胃酸较多者可加黄连24克、吴茱萸15克。

(2)七味固摄汤: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炙甘草6克、生黄芪30克、乌贼骨15~30克、赤石脂15克,或加炮姜6~10克,用于脾胃虚寒者效果好。

(3)胃痛散:白芍30克、甘草10克、延胡索30克、白芨50克、海螵蛸30克、陈皮15克、花蕊石30克、麦芽30克、党参20克、合欢皮30克,共研极细末,每次服5克,每日3次,饭前服,有良好的止痛、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

(4)溃疡疼痛方:凤凰衣9克、琥珀屑9克、炙马勃9克、柿霜18克、杏仁泥18克、象贝母18克、野蔷薇花9克、花粉9克、血余炭9克。此为著名当代老中医章次公治疗消化性溃疡经验方,功在止痛、制酸、活血、保护溃疡面。

(5)肝胃百合汤:百合15克、甘草6克、柴胡、郁金、芍药、川楝子、黄芩、丹参各10克,肝胃郁热加蒲公英15克、生牡蛎15克,寒热错杂加蒲公英15克、良姜3~6克,脾胃虚寒加黄芪、党参、升麻各10克,吞酸加生牡蛎或瓦楞子15克,大便色黑如柏油样加生蒲黄15克,1个月为1疗程,1~3个疗程即可,此为从肝论治消化性溃疡,有较好疗效。

(6)乌贝散:乌贼骨85克、象贝母15克,共研细末,每次服3~6克,每日3次,有制酸、止痛、止血、收敛溃疡面作用。

6.针灸治疗。主穴足三里、中脘、内关,配穴阴陵泉、三阴交。空腹痛配三阴交,食后痛针足三里。脾胃虚寒者可艾灸足三里、中脘。

7.手术治疗。由于老年人手术死亡率较高,故老年人患有本病者应尽量避免手术治疗,但对伴有消化道大出血、穿孔、梗阻、癌变以及经内科积极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8.成药选用。丽珠得乐、胃得乐、快胃片、温胃舒、养胃舒等均可根据情况选用。脾胃虚弱可选用香砂养胃丸、香砂六君子丸,脾胃虚寒可选用附子理中丸,肝胃不和可选用逍遥丸合香砂养胃丸等,这些药物均有服用方便、疗效显著的特点。

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胰管和胆道的出血,其发病急、死亡率高,是内科重要急症之一.老年人由于其血管弹性差,不易止血,且多数患者合并有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病变,故病死率较高,国外报道为26%,国内报道为13.5%~18.7%,其死亡率随着年龄的上升而增加,老年患者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发病原因]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比较复杂,可由消化道本身的炎症、机械、血管、肿瘤等因素引起,也可由邻近器官的病变和全身性疾病所致。归纳起来主要有:

1.炎症因素。主要指胃肠道粘膜炎症引起的充血、水肿、糜烂、溃疡。老年人以胃溃疡引起出血者多,其它如急性胃粘膜病变、粘膜脱垂、息肉、结核、钩虫感染均可引起。

2.机械因素。胃、十二指肠、空肠憩室并感染致粘膜糜烂出血;食管裂孔疝引起的粘膜擦伤、嵌顿、绞窄、梗阻、甚或坏疽、穿孔可引起出血;剧烈呕吐使胃内压力骤升可引起食管与胃连接处粘膜撕裂出血。

3.血管因素。肝硬化引起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动脉粥样硬化、过敏性紫癜、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毛细血管脆性增加性疾病、胃底动脉畸形等均可引起出血。

4.肿瘤因素。上消化道肿瘤,如胃癌、食管癌、胃肉瘤、平滑肌瘤等均可因肿瘤的缺血、坏死或穿透胃肠引起出血。

5.邻近器官病变因素。动脉瘤、胆道感染引起的胆道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胰腺肿瘤等均可引起出血。

6.全身性疾病因素。急性感染,如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重症肝炎;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友病、再障、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尿毒症;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白塞氏病、结节性多动脉炎;心血管系统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以消化性溃疡、胃癌最常见,其次还有药物性胃炎、急性胃粘膜病变、贲门粘膜撕裂等。

本病属于中医学的吐血与便血范围,暴饮暴食、饮酒过度、过食辛辣,或郁怒伤肝,肝火犯胃,或劳倦内伤,损伤脾气致脾不统血等均可引起吐血和便血。

[临床表现]

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取决于出血病变的性质、部位、出血量和出血的速度,同时与机体反映能力有关。常表现为呕血或黑便,呈鲜红色或暗红色,有时呈咖啡色,大便常呈柏油样。短时间内大量出血症状较明显,如头晕、心悸、恶心、疲乏、嗜睡、脸色苍白、心率快、血压低等。老年人由于反应迟钝,且自身止血的功能差、合并症多,故常表现为大出血,有时出血时无任何症状即突然进入休克状态,或仅表现为心功能不全或神经、精神症状而掩盖了消化道出血的真实病情。

[预防措施]

1.积极治疗相关疾病。上消化道出血为多种疾病的继发病变,所以预防本病的关键是积极治疗上述发病原因中所述的各种原发疾病,老年人尤甚要重视胃溃疡、胃癌、药物性胃炎、急性胃粘膜病变等疾病的防治。

2.早诊断、早治疗。本病为内科的急症之一,为了防止出血的恶化、降低死亡率,必须早诊断,尤其是出血病因和部位的诊断、出血量的估计、出血持续或停止的判断,以便及时治疗。

3.避免七情所伤。郁怒过度,可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肝火犯胃,火伤胃络,势必迫血外溢,故平素注意修身养性,避免郁怒所伤也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

4.禁辛辣、少饮酒。过食辛辣刺激之物,大量饮酒等均可致胃粘膜损伤出血,无病者应注意防之,有胃粘膜病变者饮食上更必须注意。

5.勿劳累过度。劳累过度,可损伤脾气,致脾气亏乏,脾不统血而出血,老年人平素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劳累过度,耗损脾气,降低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治疗方法]

1.补充血容量。救治大出血病人的关键环节是确保重要脏器组织的灌注量,因此必须迅速补充血容量,可输入全血、血浆及血浆代用品等。

2.迅速止血。有出血就必须止血,这是防止病情继续恶化的关键,以使用局部止血药物为主,具体措施有:

(1)胃内灌入冷盐水。通过胃管,连续灌入4℃冷盐水,随后再用100毫升盐水加8毫克去甲肾上腺素注入胃内保留30分钟,如此反复2~3次。此方法对治疗急性胃粘膜病变引起的消化道出血效果较好。

(2)使用抗酸剂和H2受体拮抗剂。每4小时静脉点滴400毫克甲氰咪胍,与抗酸剂连用,对老年人溃疡病和急性胃粘膜病变引起的出血有良好的止血效果。

(3)口服止血药物。口服凝血酶每次500~1000单位,每2小时1次,对胃肠道粘膜弥漫性出血有较好的止血效果。

(4)胃镜下止血。在胃镜直视下局部喷洒5%孟氏液、五倍子液或凝血酶等,对局限性病变止血效果好。

(5)三腔管压迫止血,适用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之出血。

3.饮食与休息。无呕血者,可酌情早些进食。先进食牛奶,再改为半流质少渣或无渣饮食;少量出血者,可进食流质饮食;中度以上出血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应严格禁食,待出血完全停止后逐步恢复进食。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时应卧床休息,即便是轻度者亦应注意休息,以免加重出血。

4.中医辨证论治。胃热迫血,表现为吐血量多、色泽鲜红或紫暗、脘腹灼热胀满、便秘口臭者,可选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大黄10克、黄连6克、黄芩10克、生地15克、丹皮10克、白芨12克、大、小蓟各15克)以清胃泻火,凉血止血;肝火犯胃,表现为吐血鲜红、口苦胁痛、烦躁善怒者,可选用丹栀逍遥散加减(丹皮10克、栀子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柴胡6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生地15克、龙胆草10克、白芨15克)以清肝泻火,凉血止血;脾不统血,表现为吐血绵绵不断、神疲肢倦、心悸头晕、大便色黑者,可选用归脾汤加减(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茯苓10克、白芨15克、仙鹤草15克、阿胶珠15克、地榆炭15克)以益气健脾止血。

5.单方验方。中药单方验方有较好的止血作用,且止血不留瘀,有去瘀生新之功。

(1)白芨粉,每次服10克,每日3次。

(2)生大黄粉或片,每次服5~10克,每日3次。

(3)三七粉或片,每次服3~5克,每日3次。

(4)云南白药,每次服3克,每日2~3次。

(5)温中健脾摄血方:党参10克、炮姜3克、炮附块3克、白术10克、黄连3克、黄芩3克、伏龙肝30克、阿胶18克(熔服),水煎服,用于脾虚而不统血的消化道出血有良效。

(6)地榆煎:单味生地榆每日30克,水煎慢慢饮服,对溃疡病出血有较好效果。

(7)溃疡止血煎:黄芪15克、吴茱萸10克、炮姜6克、白芨15克、炙甘草10克、乌贼骨15克、当归10克、黄连6克、赤芍10克,水煎服,用于溃疡病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

6.手术治疗。据统计65岁以上的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急诊手术死亡率比择期手术高9倍,故对老年患者应尽量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酌情采用择期手术。对经内科治疗24小时以上出血仍未能停止,或连续输血800毫升以上血压仍不能恢复正常,或内科止血后又反复大出血,或胃镜下所见出血灶为小动脉喷血者,可考虑急诊手术治疗。

胃下垂

胃下垂是指人体处于站立位置时,胃的下缘抵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者。本病好发于体型瘦长,腹壁松弛,腹肌瘦薄的中老年人,轻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重者可见上腹部饱胀、嗳气不舒、便秘等症。

[发病原因]

人体胃的正常位置主要依靠横膈的位置及膈肌的活动力、腹肌张力、腹壁脂肪的厚度、邻近器官和膈胃、肝胃韧带的固定作用来维持,故此,凡能引起膈肌悬吊力不足、腹肌张力降低、腹内压力下降及膈胃、肝胃韧带松弛等的因素均可引起胃下垂。概括之,其主要发病原因有:

1.体型瘦长。瘦长体型者,胃常呈低张力型,当胃呈极度低张的鱼钩状时,即发生无张力型的胃下垂。

2.多胎生育。经产妇生育过多,腹壁松弛,腹肌张力降低者易发生胃下垂。

3.疾病影响。患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者,由于过度消瘦,加之卧床少动,可使人处于极度虚弱状态,腹肌张力下降,韧带松弛而发生胃下垂。

胃下垂属于中医“胃缓”病范畴,基本病机是中气下陷。饮食不节、饥饿无常、劳伤过度、生育过多等均可损伤脾胃,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脏腑失去濡养,终将出现中气下陷。

[临床表现]

胃下垂轻者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重者可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脘腹饱胀,餐后尤显,恶心,纳呆,嗳气频频,大便秘结。由于餐后、站立位、劳累等因素可加重胃下垂,故这些因素存在时上腹部不适即可加重,有时尚有深腹部隐痛感。由于脾气下陷,气血亏虚,故患者常伴有消瘦,神疲乏力,头昏甚或站立性昏厥,低血压,心悸等表现。

此外,胃下垂可因胃的排空延缓,出现振水声,即张仲景所谓:“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胃下垂明显者可伴有肝、右肾、结肠下垂。

胃下垂用X线钡餐摄片检查可显示胃呈无张力型,胃体垂直,体部宽大,窦部低于幽门水平以下,胃小弯弧线最低点在髂嵴连线以下。B型超声可探得胃饮水充盈后胃下缘下移入盆腔。

[预防措施]

1.加强体育锻炼。本病多见于体瘦虚弱、腹壁松弛、肌肉不坚之人,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加肌力,有助于防治本病。最为有效的方法是每日坚持做仰卧起坐、俯卧撑等健身活动。

2.饮食营养丰富。平素宜进食富有营养易消化,体积小,动、植物蛋白及一定脂肪含量的食物,使腹壁有一定的脂肪厚度,这样可有效地防治胃下垂。

3.禁止暴饮爆食。避免暴饮暴食,可有效地预防胃下垂及其它胃肠疾病,对胃呈低张力型,有胃下垂倾向者,宜少吃多餐,餐后宜平卧少许时间,有利于胃的张力恢复,可预防胃下垂及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4.搞好计划生育。经产多胎生育者,由于腹壁松弛易患本病,故积极实行计划生育,少生优生也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5.劳逸结合。过度劳累,气虚正耗,易致脾虚气陷而发生本病,故勿过度劳累,劳逸结合,使脾气旺盛而不下陷,可有效地预防本病。

[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加强腹肌锻炼,增强腹肌张力,减少站力和过度劳累,少吃多餐,饮食宜营养丰富,下垂严重者可使用胃托。

2.对症治疗。本病西药无特殊疗法,有上腹部不适、饱胀者,可服吗叮啉;纳呆消化不良者,可服多酶片等助消化剂;腹部脂肪太少,腹肌张力极差者,可适当使用蛋白合成剂,如苯丙酸诺龙、胰岛素等。

3.中医辨证论治。脾虚气陷,表现为面色萎黄、气短乏力、上腹部饱胀、食后加剧、纳呆腹胀下坠者,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30克、柴胡6克、升麻6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当归10克、炙甘草6克、枳实15克)以益气升陷;脾胃虚寒,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纳减腹胀、形寒肢冷、肠鸣便溏者,可选用附子理中汤加减(制附片1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干姜6克、炙甘草6克、白蔻仁6克、黄芪20克)以温中健脾。

4.单方验方。据报道,胃下垂使用以下方药治疗有良好效果。

(1)枳实煎剂:100%的枳实煎剂,每餐前服10~20毫升,可兴奋胃肠,使胃肠收缩节律有力,治疗本病有良效。

(2)蓖麻五倍子膏贴百会穴:用蓖麻子仁98%、五倍子末2%,按此比例打成烂糊,制成每颗约10克,直径1.5厘米的药饼备用。用时在百会穴剃去与药饼等大头发一块,将药饼紧贴百会穴上,纱布绷带固定,每日早、中、晚各1次,以搪瓷杯盛半杯开水,将杯底置于药饼上进行热熨,每次10分钟左右,以感觉温热而不烫痛皮肤为度。一次贴上药饼,可五昼夜不换,如在第一次治疗完毕,自觉症状显著减轻,则除去药饼,否则休息一天后进行第二次治疗,以十次为度。

(3)补中益气汤加减水煎服:黄芪30克、柴胡6克、升麻6克、党参30克、白术10克、陈皮6克、当归10克、炙甘草6克、山药15克、山楂30克、郁金15克、枳壳10克、鸡内金10克。15天为1疗程,一般2~3个疗程即可治愈。

(4)益气化瘀合剂:党参30克、黄芪30克、白术10克、莪术10克、山楂30克、红花6克,川芎6克、当归10克、丹参15克,水煎服,据报道比单用益气升提药效果要好。

(5)升阳健脾汤:制附片10~15克、炒白术10克、焦艾叶6克、小茴香10克,水煎日服1剂,连服30~50天有效。

5.针灸治疗。有报道针刺建里穴(中脘下1寸),同时双针刺入,治疗胃下垂效佳;针刺提胃法治疗胃下垂:在剑突下鸠尾穴附近及脐部附近可扪到阳性反应点,用6~7寸毫针穿过2个阳性反应点缓慢向上提针,提针40~60分钟左右,针出后平卧2小时,然后卧床3天或扎上腹带方可自由活动,每周针1~2次,连用4~8次即有效。

6.其它疗法。有报道用按摩法治疗胃下垂有良好效果。方法是:患者先取俯卧位,医生双手由患者之第三胸椎至第五腰椎两侧揉捏2~3遍,用右肘尖分别在脊柱两旁按压肝俞、胆俞、脾俞、胃俞等穴2~3遍,双手掌根同时由腰部向背部弹性快速推按4~5遍。转仰卧位,医生双手掌自下而上反复波形揉压腹部2~3遍,然后用拇指点压中脘、天枢、气海、关元、气冲、足三里、内关各1分钟,每次约按摩30分钟,每日1次,2个月为1疗程。

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是指由于胰酶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所致的急性化学性炎症,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本病病情轻重不等,轻者只表现为胰腺水肿,重者胰腺出血坏死,病情险重,死亡率高。有资料统计,本病患病者中50岁以上者占40%以上,老年患急性胰腺炎者非常多见,且具有病情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等特点,是老年病中值得高度重视的一种疾病。

[发病原因]

老年急性胰腺炎的发病原因有50%~70%是由于胆系疾病所致,如肝胆结石、胆囊炎、胆管炎、胆道蛔虫等,其次是饮酒、肿瘤、手术后引起,其它如血管疾病、缺血等可以是其原发因素,也可以加重其病情。

1.胆源性胰腺炎。胆石、蛔虫、炎症等均可致胆汁逆流入胰管,激活胰酶,或胆汁中的有毒物质,如细菌及其毒素、游离胆汁酸、非结合胆红素等直接损害胰腺。

2.酒精性胰腺炎。大量饮酒可直接刺激胰液和胰酶的分泌,或引起奥狄氏括约肌痉挛、水肿,或酒精直接损害胰腺细胞等均可引起本病。

3.其它因素。外伤与手术,如腹部创伤、腹部手术;十二指肠疾病,如溃疡穿入胰腺、壶腹周围憩室、高位十二指肠梗阻;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药物,如利尿剂、糖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免疫抑制剂等;内分泌因素,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糖尿病;代谢因素,如高脂血症;原发或转移性肿瘤;血管性疾病,精神因素等均可作为急性胰腺炎的发病原因。

中医把本病归属于“心痛”、“胃痛”、“结胸”等病证范围。脾虚湿盛之体,再感湿热客邪,或过食肥甘厚腻、醇酒辛辣,或情志不遂,肝气郁滞,或饮食不洁,蛔虫上扰等均可致湿热内阻、气机郁结,发为本病。

[临床表现]

急性胰腺炎常于饱餐或饮酒后突然发病,在50岁以上的患者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表现为中上腹疼痛,呈钝痛、钻痛或绞痛,持续性阵发性加剧,有时呈带状向背部放射,取前屈位可以暂时缓解;中等程度发热,老年人一般在38.5℃左右,无寒战,但可伴有心率加快;恶心呕吐,呈反射性,开始时较频繁,以后逐惭减少,严重时可呕出胆汁;胆源性胰腺炎多在病后2~3天出现黄疸;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两胁可出现瘀斑,或脐周见瘀斑,腹痛持续时间较长,渗出液扩散至腹腔则疼痛可弥漫全腹,并发感染则见持续高热不退,严重时出现烦躁不安、皮肤苍白湿冷、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此外,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常出现多种严重并发症,如胰腺脓肿、假性囊肿、败血症、心与肾功能衰竭、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炎、糖尿病等。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由于各方面的反应能力较差,故即使症情较重,其症状有时也不显,或不典型。有资料提示,老年急性胰腺炎由于起病急、病情重、症状不典型,故易造成误诊,死亡率较高。因此,对老年腹痛患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预防措施]

1.积极防治胆系及其相关疾病。胆系疾病中的胆石症、胆囊炎、胆管炎、胆道蛔虫等是老年急性胰腺炎的主要发病原因,积极防治胆系疾病可以减少本病的发生。此外,一些与本病发病相关的疾病,如十二指肠疾病、肿瘤、某些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等也必须积极防治。

2.少吃或不吃醇酒厚味之物。老年人饮食宜清淡,不宜过度饮酒,尤其不能酗酒,禁止暴饮暴食,禁食肥甘厚味之物,如肥肉、动物内脏、油煎食物等。对既往有胰腺炎发病史者必须戒酒。

3.慎用可以引起本病的药物。这类药物国外将其分为三类:(1)肯定能引起胰腺炎的药物:硫唑嘌呤、噻唑类、磺胺、速尿、雌激素、四环素;(2)可能引起胰腺炎的药物:L—天门冬酰胺酶、氯噻酮、皮质类固醇、利尿酸、普鲁卡因酰胺、降糖灵;(3)没有充分资料证明可以引起胰腺炎的药物:消胆胺、赛庚啶、丙氧吩、消炎痛、乙酰氨基酚、甲氰脒胍。老年人必须慎用这些药物,尤其是第(1)、(2)类,以免引起本病。

4.保持心情舒畅。良好的心理状态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心情舒畅则气机调顺,腑气通畅,可预防本病的发病。

5.防治病情继续发展。老年急性胰腺炎宜早诊断、早治疗,对老年腹痛者,必须高度警惕,及早送医院诊治,以免贻误时机。

[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轻型或水肿型胰腺炎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但禁食油腻之物,重型、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必须禁食,有明显腹胀者可作胃肠短期减压,禁食及减压期间由静脉补充生理所需的水分、电解质和热量。

2.解痉止痛。杜冷丁50~100毫克肌注,每6~8小时重复1次,同时可加用阿托品。

3.抑制胰腺分泌。禁食的同时可应用抑制胰腺分泌的药物,如阿托品肌注,或用5—氟脲嘧啶、甲氰咪胍静滴,或用抑肽酶每次10~20万单位静滴,每日1~2次,连续5天,症状缓解后停用。

4.抗生素的应用。胆源性胰腺炎或合并感染者可常规应用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5.中医辨证论治。肝郁气滞,表现为腹部阵痛、胁肋胀满、口苦口干者,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克、枳壳10克、白芍15克、广木香10克、元胡15克、黄连6克、生大黄10克、生甘草5克)以疏肝理气,佐以通腑;阳明热结,表现为腹胀满硬痛、便结尿赤者,可选用清胰汤1号方(柴胡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白芍15克、木香10克、元胡10克、生大黄10~15克、芒硝10克、炙甘草5克)以通腑泻热;蛔虫上扰,表现为腹痛钻心、阵阵发作、并有吐蛔虫者,可选用清胰汤Ⅱ号(清胰Ⅰ号加使君子15克、苦楝根皮15克)以清热杀虫,通里攻下。

6.单方验方。常用的有清胰合剂:柴胡12克、黄芩9克、黄连6克、白芍15克、木香9克、元胡9~15克、生大黄9~15克、芒硝9克、郁金12克、炙甘草5克,适用于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清胰汤:枳实9克、生大黄10克、芒硝10克、木香9克、白芍12克、生甘草9克、炒灵脂9克、生蒲黄9克,水煎服,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肯定;清胰汤冲剂:红藤30克、败酱草30克、生山楂15克、枳实12克、生大黄9克、芒硝9克,主治水肿型急性胰腺炎。

7.针灸治疗。主穴足三里、下巨虚,配穴阳陵泉、内关。呕吐重者加上脘,腹痛重者加中脘,疼痛剧烈时以强刺激,每次留针0.5~1小时,每日2~3次,缓解后每日1次。有良好的镇痛,止呕作用。

8.合并症的治疗。老年急性胰腺炎心、脑、肾、肺合并症多,故治疗本病的同时应注意保护这些脏器的功能。

9.外科手术治疗。对内科保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或逐渐恶化、怀疑有溃疡病穿孔或其他脏器坏死、并发胰腺脓肿或假性囊肿、重症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等病例应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是指胰实质的慢性炎症,胰腺腺体有广泛纤维化、腺泡萎缩,有不同程度的胰腺外、内分泌功能不足,常伴有胰腺钙化、假囊肿形成。老年人慢性胰腺炎发病率较青年人高,既往可有急性胰腺炎病史,也可以一发病即表现为慢性胰腺炎者。本病可分为慢性复发性胰腺炎和慢性无痛性胰腺炎两种,前者指慢性胰腺炎反复急性发作。

[发病原因]

慢性胰腺炎的发病原因与急性胰腺炎基本相同,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胆系疾病。胆囊炎、胆石症、胆管炎、胆道蛔虫等是引起慢性胰腺炎的常见原因,患这类疾病并发慢性胰腺炎者约占16%~30%,在老年患者中,所占比例可达40%以上。

2.慢性酒精中毒。长期酗酒可引起慢性酒精中毒,酒精除可以直接损害胰腺外,更重要的是引起胰液、胰酶分泌亢进,高浓度的胰酶可使胰腺组织破坏,引起炎症、纤维化。长期酗酒,经过8~10年,便可引起慢性胰腺炎。

3.其它因素。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高脂血症、肿瘤、血管异常、药物损害等。血色病、糖尿病、小肠疾病、非酒精性肝硬化引起的慢性胰腺炎常为无痛性。此外,老年人慢性胰腺炎有时常找不到明确原因,可能与动脉硬化性疾病和胰腺导管鳞状上皮化生引起的导管阻塞有关。

本病属于中医学中“腹痛”病范畴。六淫外邪侵袭,或饮食不节,恣食生冷肥甘,致饮食积滞,湿热内酿,蕴积肠胃,或因情志不舒,肝胆郁滞,均可致脾运失职,气机阻滞,或气滞血瘀,不通则痛而发为本病。

[临床表现]

慢性复发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时,与急性胰腺炎症状相似,慢性持续性胰腺炎以持续性腹痛、反复脂肪泻、糖尿病为主要表现,约10%左右的慢性胰腺炎没有腹痛。患者常表现为间歇性左上腹或中上腹疼痛,反复发作。随着病情的进展疼痛间歇期逐渐缩短,疼痛时间延长,疼痛剧烈时可向背部、前胸、两胁及肩部放射,饮酒、饱餐均可诱发腹痛,疼痛间歇期可有上腹部不适、消瘦、食欲不振、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此外,约1/3的慢性胰腺炎患者伴有糖尿病或糖耐量减低。由于胰脂酶分泌缺乏或减少,患者可表现为脂肪泻,肛门排气时有桔色油流出,此为未消化的甘油三酯成分,其可以用来作为鉴别胰性脂肪泻和小肠性脂肪泻的重要参考指标。胰脂酶的分泌减少同时可以引起脂溶性维生素K和A、D的缺乏,以致发生出血倾向、夜盲症、皮肤粗糙、钙吸收障碍的手足抽搐等。

慢性胰腺炎并发假性囊肿时,可于左上腹或脐上方触及囊性肿块物,并有压痛或肌紧张,此约占本病的35%左右。如果假性囊肿破溃,液体漏入腹腔,则可形成腹水。此外,本病尚可并发消化性溃疡、脾静脉血栓形成、胰腺脓肿等,并须与恶性肿瘤相鉴别。

[预防措施]

1.积极防治相关疾病。胆系疾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积极防治胆系疾病是预防老年人慢性胰腺炎的重要措施。此外,与本病发病有关的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高脂血症等也必须积极防治。

2.积极、彻底地治疗急性胰腺炎。老年人慢性胰腺炎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有急性胰腺炎病史,推测本病的发病可能与急性胰腺炎未彻底治愈有关。故此,患有急性胰腺炎者必须积极治疗,彻底治愈,以免留下后患。

3.不酗酒、少饮酒。长期酗酒之人易引起慢性酒精中毒,酒精中毒是慢性胰腺炎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故从青年开始就应养成不酗酒或只是少量饮酒的良好习惯。如果患有慢性胰腺炎者,为防止病情发展,必须彻底戒酒。

4.饮食有度。慎饮食,防止暴饮暴食,对预防本病非常重要。同时,老年人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肥甘、醇酒厚味,以防肠胃积热引起本病。

5.怡情节志、心情舒畅。老年人宜避免忧思郁怒等不良的精神刺激,心情愉快,则气机调畅,气血流通,可防本病。

[治疗方法]

1.病因治疗。指去除任何引起本病和促进病情发展的因素,如正确治疗胆道疾病、有酒精中毒者应戒酒等。

2.饮食与休息。饮食宜清淡,控制脂肪食物摄入,适当卧床休息。有营养不良、长期反复发作者,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低脂饮食,必要时可给予静脉营养支持疗法。

3.胰腺替代疗法。选择最适合自己病情的胰腺替代制剂有规律性的服用,可因人而异。一般使用胰酶片口服,每日2~6克,分3次服完,或根据病情酌情增减。胰酶片与抗酸剂甲氰脒胍同服,可有效地增加胃内PH值,减少胃酸引起的酶制剂灭活,从而提高疗效。

4.止痛。疼痛严重者可用解痉止痛药,如阿托品等,但应慎用麻醉镇痛药,以防成瘾。

5.补充多种、足量的维生素。主要是指脂溶性维生素A、D、K、E等。

6.治疗并发症。有糖尿病、消化性溃疡、胰腺脓肿等并发症者,必须积极治疗。

7.中医辨证论治。脾胃虚弱,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大便稀溏、纳呆、乏力者,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淮山药20克、扁豆15克、陈皮10克、苡米30克、莲子15克、砂仁5克、诃子肉10克、禹余粮15克)以健脾和胃,涩肠止泻;血瘀腹痛,表现为腹痛如刺、固定不移、经久不愈者,可选用少腹逐瘀汤加减(当归10克、赤芍15克、川芎6克、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没药6克、延胡15克、乌药10克)以活血化瘀止痛;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可参照急性胰腺炎辨治。

8.单方验方。有报道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胰腺炎并发假性囊肿、腹部包块者有良好效果。用药为:当归10克、赤芍15克、川芎6克、生地12克、延胡15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香附12克、桃仁15克、红花6克、莪术15克、丹参15克、柴胡6克、黄连6克、蒲公英30克,水煎服。

9.外科治疗。慢性胰腺炎腹痛反复发作、顽固疼痛难以忍受,经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无效,或并发假性囊肿、胰管结石、胆总管梗阻引起黄疸,或腹部出现硬块不易与胰腺癌鉴别者,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仅用于中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回味那些曾经的经典之一:太阳神

下一篇:我心往神驰的太阳神,你怎么跌下神坛了?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创业那点事 ( 湘ICP备17022177号-2 )

GMT+8, 2024-11-21 21:24 , Processed in 0.481466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