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植物。
其汁液中蕴含的75种元素,
与人体细胞所需物质几乎完全吻合,
具有极高的
食用价值和医疗保健价值。
上世纪末,
全球的芦荟精深加工
技术几乎都掌握在
一些国际公司手里,
我国对芦荟产品的
提纯加工技术研究一片空白。
而在随后几年,
有一个人的出现却让我国
芦荟提纯加工技术不断创新,
行业标准逐一出台,
为我国芦荟产业
带来一系列创新和突破。
罗秉俊:“这个叶子里面的凝胶,感觉胶质含量非常高,说明这个如果拿去加工的话,做出来的产品也是非常好的。”
新鲜的芦荟剥开以后,带有一种天然的苦涩。
2000年,26岁的罗秉俊来到了元江县,开始对芦荟精深加工进行研发。也正是从那一年起,科研工作的艰辛过程,如同他手中芦荟的苦涩,伴随他走过了21个年头。
回想当年,成立之初的万绿公司,实在不像一家科研企业。三亩不到的厂院里,横卧两栋小厂房,手工操作的清洗机外加一台烘干机,几乎就是全部的生产设备。技术研发更是无从借鉴,一片空白。
罗秉俊:“当时唯一让我感到比较振奋的是,元江有近一万亩的芦荟种植基地,像一片绿色的宝藏一样,等着我们去挖掘。”
正是眼前这成片的绿色,更加坚定了罗秉俊对科研的信念,他下定决心,从零开始,顶着困难,组建起一支6人科研团队,并很快搭建起一个分析检测中心,成为了国内首个专业从事芦荟精深加工的研发团队。
罗秉俊:“首先就是在元江这个地方嘛,比较偏远,以前很多信息相对来说,都没有现在这么方便,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一些文献,也没有一些比较高端的人才来加盟我们这个团队。”
云南万绿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品质管理部工程师 苏荣:“由于当时人员的缺乏,检验设备的不足,罗总工就带领着咱们这个研发团队,每天是基地、工厂两头奔波,从早到晚,开展咱们的产品检测和研发。”
一股韧劲不回头,一张白纸绘未来。罗秉俊的钻研热情感染着每一个人。2001年,在毫无生产加工经验借鉴的情况下,罗秉俊带领团队,建成芦荟丁、芦荟汁两条生产线,开启了芦荟产业化步伐。
2006至2008年,由罗秉俊起草的中国化妆品用芦荟制品和食品原料用芦荟制品两个行业标准相继出台。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芦荟高级工业原料生产统一标准。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不断加剧,市场对食品、化妆品以及药品品质要求也在不断地攀升,对于产品原料的生产标准更是不断刷新极限,其中,一种名为乙酰化多糖的芦荟提取物,作为一种提升产品品质的重要原料,颇具代表性。
罗秉俊:“常规芦荟的乙酰化多糖,只能达到10%左右的纯度,那么你要用到药品里面去呢,至少是80%以上的纯度。”
长期以来,芦荟鲜汁中的高纯度乙酰化多糖提取技术,一直是困扰国际芦荟行业的一项技术瓶颈。而作为行业内龙头企业的技术带头人,罗秉俊带领研发团队,迎难而上,挑战这一全新的高度。
罗秉俊:“一开始呢,是用一些化学提纯的方法,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呢,有那些溶剂的残留啊,或者是纯度不高,我们就通过创新,采用一些物理的方法,在这个过程当中,前前后后两年多时间,确实遇到了非常非常多的一些困难。”
两年多时间的潜精研思,无数次失败与重来,终于,在2010年,分级提取高纯度芦荟乙酰化多糖技术研发成功,提纯浓度高于80%,从此打开了国际芦荟行业的技术瓶颈,也让中国的芦荟高级原料加工技术一跃迈入世界领先水平。
罗秉俊:“做出来了这个80%的乙酰化多糖的产品啊,我们整个团队都非常开心,因为这是国际芦荟原料行业的一个首创的产品,除了我们,现在目前,没有其他。”
21年来,罗秉俊不断攻坚克难、勤勉尽责,先后荣获云南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十多项荣誉称号;带领研发团队,先后获得发明专利十三项。
匠心是择一事终一生的精益与专注;匠心是明知路漫漫其修远,却仍上下而求索的初心如磐。21个年头过隙如驹。当年那个初到万绿意气风发的小伙子,与元江万亩芦荟一起扎根,潜心磨砺,以工匠之名向全世界彰显着踔厉奋发的云岭精神和新时代的中国力量!
工匠们在所属工种和行业中作出过突出贡献,他们以炉火纯青的技艺,展现了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云岭工匠第四季重磅来袭!从4月29日起每晚21点在云南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22点在都市频道精彩呈现,敬请期待!(重播时间:4月29日至5月3日12:20)。
线上观看指引→扫描下方二维码,节目播出之后即可欣赏↓↓
编导:陈家毅 刘薇
摄像:徐玮 赵娅 周怡婷 邓鹏
编辑:董燕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