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姓氏故事:「张氏」曾被称为“嘉应之名族”

2022-5-23 23:0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20| 评论: 0



张的本义是“使弓弦”,把弦绷在弓上,将要开弓。千百年来,祖居中原的张氏逐渐迁至全国各地,继而星散至世界各地。在海外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有人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张姓人。”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共有张姓人近1亿。

在梅州,张姓也是人口众多的姓氏。据统计,梅州张姓人口逾50万,占全市人口的十分之一。宋元之际,有“岭南第一人”之誉的张九龄第14代裔孙张化孙一家三代,自福建宁化由上杭分迁到梅州各地。经过繁衍,梅州张氏渐成大族,尤以梅县桃尧,五华大田,丰顺建桥、埔寨,大埔等地人口最为集中。

数百年来,梅州的张氏一族文官武将、名贤之士层出不穷,遍及海内外。既有“中国葡萄酒之父”张弼士、“开华侨投资办铁路先河”的张榕轩、张耀轩昆仲等实业家,也有公开提出“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第一人张如心等政治家,还有中国现代言情小说开山鼻祖张资平等文学家,可谓人才辈出。

本枝百世▶▷ 宋元年间由闽入梅 现占总人口十分之一

从梅州城区开车向东北部行驶一个多小时,来到“世外桃源”般的桃尧镇桃源村。群山包围下的村庄风光旖旎,空气清新,翠竹婆娑,碧水潺潺。桃源村里古树参天,数十座上百年历史的古建筑气势恢宏,原生态的自然风貌与古建筑相得益彰。这个客家小村庄里,现存26座古民居,是“广东省古村落”“中国传统村落”,也是“文化名村”和著名侨乡。村里80%以上的人都姓张。

史料记载,600多年前,张化孙的九世孙文裕公因躲避战乱,来到这块开阔的盆地,便率家族开辟了这片土地。事实上,梅州的张氏一族中90%为张化孙的后裔。

张姓缘起于中原地区。他们由中原迁移到各地,广东张氏多为唐宋时期的北方移民。他们先由赣南、湖南入粤北,然后再推向广东各地。据史料记载,一代名相张九龄曾祖父张君政曾任韶州(现韶关)别驾(州府的副长官),是张氏家族第一位在韶州做官的人。其后人多居住在当时的始兴境内,也有辗转定居于福建的后人。而张化孙的祖辈就是迁往福建的其中一支。南雄珠玑巷张氏和梅州张氏也是广东张氏两个极为重要的分支。

张化孙是张姓始祖挥公第122世孙、张九龄14代裔孙——化孙公生于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中进士,以诰赠中宪大夫终老。原祖居宁化石壁,后举家迁居于上杭。史料记载,化孙公为官期间,清正廉明,关心百姓疾苦,政绩卓著。晚年辞官居家乐善好施,深受百姓爱戴。

作为福建上杭张氏的开基祖,张化孙生18子,传108孙。宋元年间,张化孙的后人从福建迁居于粤东各地,并由粤东等地迁往赣、湘、桂、黔及香港、澳门、台湾各地,甚至出海到了东南亚各国。据不完全统计,张化孙的后裔已超过1000万人。台湾张氏族谱记载,台湾400多万客家人中,张姓人口就有150万,大部分为张化孙的后裔。

梅州张氏人口逾50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十分之一。清河堂是梅州张氏的堂号,记录着梅州张姓来源于河北省清河县。梅州市张氏宗亲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张礼盛介绍,梅县桃尧桃源、五华大田、丰顺建桥、埔寨、大埔为张氏一族人口集中之地。“五华县有17万多人是姓张的,大埔县逾11万,而梅县亦有6万余人。”张礼盛说,在大埔县,曾有“张半县”之称,说的就是张姓一族占据了大埔县近半人口。至今,丰顺埔寨、五华的张氏还保留有烧火龙、坐刀轿等民俗,“现代梅州张氏,逢年过节都有祭祀祖先的习惯,张氏宗亲会还多次组织宗亲祭祖团赴福建上杭祭扫化孙公墓。”

英雄辈出世代盛,千年万载永留根。数百年来,张化孙的后裔在梅州开枝散叶,并成为梅州重要的姓氏家族。



家训传承▶▷ 家风熏陶族群和睦 兴办学堂文风鼎盛

穿过嘉应学院老校门,直行100米后右拐,一座气势恢宏的老屋出现在眼前。此屋为典型的三堂四横围龙屋,屋内有70间房,名为留馀堂。一大早,张爱斌便来到留馀堂,将屋子大门打开,与亲戚一同把屋子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张爱斌是留馀堂走出的后人,虽已搬迁到附近居住,但时常回到祠堂,清扫祠堂、守护祠堂。

见记者一行来到留馀堂参观,张爱斌热情地引导介绍。留馀堂外,竖着7座“楣官”,表示着这里曾出过7位举人。走进留馀堂,一幅幅对联映入眼帘:“孝友传家诗书礼乐;文章报国秋实春华。”“结庐老梅树下;读书深柳堂中。”“灯火夜深书有味;墨花晨润字生香。”……读着读着,好似能闻到浓郁的书香气。

张爱斌说,屋内的这些对联是张家人教育子孙的家训。“我们从小就看着这些对联长大,要熟读背诵,这是祖先劝诫要用功读书、胸怀天下、报效祖国。”

代代传承的祖训、家训,被张氏家族视为家庭建设之本,族中尤其看重和睦家风的培养。为教育子孙后代,张化孙曾作七律一首遗留后代,诗中云:“清河系出源流长,卜吉移居闽上杭。百忍家风思祖德,千秋金鉴慕宗坊。承先孝友垂今古,启后诗书继汉唐。二九苗裔能禀训,支分富盛姓名香。”诗中提到的“百忍家风”正是张化孙及其张氏家族的行为准则,推崇和睦家庭之道,要求后人能相互体谅及忍让。

每年元宵,位于江北老城攀桂坊以西岗子上路的张家围便热闹非凡。八音助兴、金狮闹场,同族人大摆百台于此欢聚。传统的烧烟架、放礼花已成梅城元宵一景。张家围有一座400多年的张氏祖祠“文种堂”,由十世肩一公于明崇祯年间(1627-1644年)迁程乡东厢堡所建造,为聚族居住打下基础。

客家人向来有崇文重教、重德修身的传统,张氏后人更是如此。肩一公一族便传承了此项重要内容。肩一公对子女的教育甚是重视,五子皆以文学著名。他的第二个儿子张琚,考中举人,与当时的知县陈燕翼等人相交甚密,结为烟霞四友,常以赋诗读书为乐。四人在张家围建旋溪书室,为张姓族人传授知识。民国三年,旋溪书室改办肩一小学。

张氏的家风家训催生出了张氏的名门望族。科举时代,张家围曾出进士2人、举人20人。但凡中举者可在厅堂悬挂“文魁”匾额及门前竖立石楣杆。而今,张家围经过修缮,“文魁”匾额及石楣杆得以重现,记录着张家围曾经的辉煌。清朝光绪工部右侍郎广东学政汪鸣銮作《留馀堂试草》,序中言“粤之文,以嘉应为最,而张氏尤为嘉应之名族也”。

如今,张氏家风通过世代相传而源远流长,在不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之中,得以理性总结、提升以及世代不间断的变通、完善、传承,让后代繁衍昌盛、人才辈出。“虽然已经搬离老屋,但每个张家人都把家风家训家规,以各种形式传递给后人,让张家子孙牢记祖宗的教训。”梅州市张氏宗亲联谊会会长张文超说。



才人辈出▶▷ 重本而不轻末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

中国历来以农业为本,重农轻商成为旧时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而张氏家族中却有着“重本而不轻末”的传统。在光绪末年制订的张氏《祠规》中规定:“士农工商皆属正业,族中子弟务须量材学习。”

正是家风中对于勤勉治学的要求和族规中对于谋生的态度,使得张姓子孙的机会比别人更多,让家族得以烟火连绵,家业兴旺,十步之内必有芳草。

近代华侨资本家、张裕葡萄酒创始人张弼士,1840年生于广东潮州府大埔县(现梅州市大埔县)。他自幼家境贫寒,17岁只身奔赴印尼雅加达做苦工。期间,他工作勤恳,更敏感地捕捉商机开设专营各国酒类的商行,后获巨利,成为当时比皇帝还“富有”的人。从一个放牛娃到南洋首富,张弼士由商而官、声名显赫。作为梅州张氏后人,张弼士把公司取名“张裕”更有其深意—以其“张”姓开头,“裕”为祖国“昌隆兴裕”之意。

梅州张氏在颠沛流离的迁徙历程中,更将坚韧耐劳、刚毅“硬颈”的客家精神内化为奋发图强的动力。祖籍梅县的张榕轩、张耀轩昆仲便是客家华侨之佼佼者。他们不仅出资修建潮汕铁路,在中国近代史上开创了华侨投资办铁路先河,成为“棉兰开埠之功臣”。张耀轩还热心公益事业,曾捐巨资给同盟会,为此,民国政府特给其颁发“急公好义”牌匾,孙中山还亲笔题赠“博爱”两字。

崇文重教依旧是张氏族人传承的重要内容。在张氏众多名人中,尤以文化出名为甚。张资平原名张秉声,于1893年出生,是化孙公21世孙,在留馀堂出生。张资平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部地质科,获取理学学士学位,却钟情于文学创作,并出版《梅岭之春》《晒禾滩畔的月夜》《约伯之泪》《苔莉》等恋爱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言情小说的开山鼻祖”。获得良好教育的张资平心系着家乡孩子的教育,与友人共同创办了梅县“学艺中学”。

“我和父亲深受张氏家风家训的影响,深知文化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我们年幼时,家庭很贫穷,但父亲坚持让孩子都能读书,且每个孩子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张资平的女儿张薇端今年已78岁,身体康健精神矍铄,虽未曾在梅州长大,但父亲从小就与她讲述家乡的故事,以张家家训教育她。

同样认为张氏家风对其影响深远的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水利工程专家张楚汉。今年已85岁高寿的张楚汉依旧头脑清晰,精神状态极佳。回忆起家乡琐事,张楚汉的语调中是止不住的欢愉。张楚汉于张家围出生,1965年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研究生毕业,1978-1981在美国伯克利大学从事水利电力等专业研究。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虽外出谋生却不忘时常回家乡看看。“我最近一次回去是2年前,参加梅州举办的院士专家行活动。我现在年龄大了,身体诸多不便,不像以前那么频繁了。”张楚汉说,成长过程中,张家的家规家训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成为他前行中的“鞭子”,鞭策他努力奋斗,为国争光。“我也是如此教育子女,他们也都很争气。”

张氏家风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张家人,而今张氏族人仍以崇文重教为豪,鼓励子孙后代勤勉向学,报效祖国。“对于每个学有成就的孩子,宗亲联谊会都会给予物质鼓励。而每一年我们都会组织祭祀活动,激励子孙后代勿忘家族根本,牢记优良家风。”张文超说。



■链接

梅州张氏名人

张弼士 “中国葡萄酒之父”

张弼士(1840—1916年)名振勋,大埔县人。他是中国葡萄酒工业化生产的先驱,也是中国葡萄酒工业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传奇人物。1892年,他在烟台建立了张裕葡萄酿酒公司,将贮酒容器缸瓮改用西方常用的橡木桶;引进欧洲优良酿酒葡萄品种,开辟纯种葡萄园;采用欧洲现代酿酒技术生产优质葡萄酒。

张榕轩、张耀轩 华侨实业家、慈善家

张榕轩(1850—1911年),张耀轩(1860—1921年),梅县松口人,是著名的华侨实业家、慈善家,是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棉兰地区的开埠功臣。张榕轩、张耀轩兄弟年轻时先后下南洋创业。并创设“日里华侨银行”,调剂全埠金融,经十多年锐意经营,成为全埠首屈一指的富豪。

张氏兄弟致富后,热心捐助当地公益、文化教育等社会福利事业。创建济安医院,还创设收容所,不分种族,凡无业者一律收容,并教授一技之长,使其重返社会自食其力。张氏兄弟还捐建“华侨公葬墓园”及“广东公募”,并创设“麻风医院”。对于家乡的公益事业也十分热心,他们捐建了梅县松源河口、盘安石桥及松口南岸数百丈河堤,捐助松口高等小学、溪南公立小学,并斥资设立松口、汕头的乐善社等。

张如心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如心(1908—1976年),兴宁叶南镇中社村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公开提出“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第一人,为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宣传贡献了毕生精力。

张作梅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作梅(1918—1981年)兴宁龙田镇霞璋村人。金属材料专家,机械工程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致力于金属压力加工领域的研究工作。指导开展了金属超塑性和非晶态合金的研究。成功地进行了球墨铸铁的冲击性能试验,并研究了A3钢中板的机械性能。首次提出变形量的积累作用与奥氏体晶粒度的关系。

张楚汉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楚汉(1933—)梅县城东镇金盘桥人。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多年来,张楚汉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全国科学大学奖,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以及电力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8项国家级和部级奖励。

■家族轶事

丰顺官溪村:

300年张氏春祭活动 演变为全民活动

丰顺县潭江镇官溪村位于饶平、大埔、丰顺三县交界处,是丰北片最边远的革命老区,官溪村地处四面环山,呈长船形的山里,有张、邱、廖三大姓氏,以张姓居多。

每逢农历正月十一,丰顺县潭江镇官溪村在外打拼的村民都会回到家乡团聚,参加张姓德馨堂春祭及系列民俗文艺活动。

官溪村张氏的春祭活动可上溯300余年。由于历史久远,春祭选择在农历正月十一举行的原因已无从探究。但德馨堂一代代张氏后人都遵守老一辈的习俗,无论晴雨都会在这一天聚集在祖祠前三叩九拜、献三牲、祭奠先祖,祈求新一年风调雨顺。

上世纪90年代初,官溪村村民生活穷苦,年轻人决心改变贫穷现状,随打工潮到珠三角等地谋生。当年只有18岁的张学军就是其中一个,后来他成为这个队伍中的佼佼者。

张学军由经营一间小通讯器材店做起,从销售、维修BB机开始到销售手机,并拥有自己的数码城。后又涉足房地产,生意遍布深圳、东莞、佛山等地。他的成功影响并带动了村里的年轻人,他们随他的“致富路线”到珠三角做生意,90%的人都从事通讯器材生意,村民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他们也开始注重精神生活的丰富。一年一度的张氏春祭慢慢演变成全村的春祭活动,有“白天祭祖,晚上看戏”的传统,并在2003年开始转变为文艺联欢晚会。

这些年来,官溪村春祭活动曾邀请韩红、潘长江、卓依婷、陈慧琳、陈慧娴、黎明、张宇、王杰、谭咏麟、腾格尔、降央卓玛等明星演出,吸引了众多周边群众前去观看,晚会越来越热闹,越来越盛大,成为了官溪村的一个品牌活动。外出乡贤也会利用晚会联络感情,共谋家乡发展路。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张柳青

【摄影】何森垚



【作者】 张柳青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南方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可治百病的“神奇”产品?美罗国际被诉虚假宣传和涉嫌传销

下一篇:富祥药业8千万债务压身 过分依赖补助与税收优惠?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创业那点事 ( 湘ICP备17022177号-2 )

GMT+8, 2024-12-22 20:39 , Processed in 0.147449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