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技治理中国际科技组织的发展与运作机制:模式演进与路径重构

2024-12-27 06:59| 发布者: 温柔老虎| 查看: 113| 评论: 0

全球科技治理中国际科技组织的发展与运作机制:模式演进与路径重构-1.jpg

摘要:针对当前全球科技治理集体行动困境凸显现状,关注全球科技治理中国际科技组织的发展与运作机制,采用文献调研法,基于元动因分析探讨国际科技组织治理模式形成和演进过程。分析表明,国际科技组织在全球科技治理进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从专业化科技社团的单一内部治理、制度扩散之下的多边治理,到融合多元行为体和多维治理机制的复合治理,在复合治理的背景下组织间互动频繁,呈现出交叉性、联合性和整体性的突出特点。究其演进动因,既源于全球科技治理的专业性制度需求,也得益于国际科技组织自身的制度能力。然而,国际科技组织在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进程中依然受制于独立性较弱、参与主体价值诉求差异、科技治理权力结构不均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为此,未来重构国际科技组织治理的新路径,需要推动自上而下的联合国机制实现渐进有序参与,同时以自下而上的治理创新形成全球科技治理的组织合力,使国际科技组织间合作的新范式为全球科技治理提供新的治理理念、方案与治理机制。
1 研究背景
科学活动自身的扩展性使其从产生之时就具备了国际化的特性。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科技发展的相关要素、活动、管理及其成果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全面开展、有效实施及广泛共享。科技与全球化的互动使得科技在快速发展、广泛应用和全球传播的同时,一方面基于科技自身的公共属性,广泛渗透到环境、贸易、发展等诸多领域,产生全球气候变化、国际技术贸易、“数字鸿沟”等诸多全球性议题,另一方面基于全球性技术创新和科技全球化扩散,规制全球科技活动的国际规则不断涌现,如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规则、全球专利合作的国际规则、国际技术出口管制规则等。全球治理在科技领域的衍生,使得各种公共和私人行为者在次国家层面、国家和国际层面采取行动,试图管控并改善全球科技发展的制度与规制体系。作为人类探索促进科技知识生产、流动和应用的规则、规范、制度及程序的规则体系和组织体系,全球科技治理决定了人类科技发展的总体性程度。与此同时,全球性科技活动的治理、全球性问题的科技治理、科技发展的全球风险治理、全球科技创新的规则治理等,超出了科学组织内部治理与单一国家科技治理的能力范畴,而科学共同体、主权国家政府、跨国公司、国际治理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等会员主体参与的国际科技组织在科技治理舞台上不断活跃,被认为是弥补科学共同体内部治理与单一国家中心治理模式不足的重要支撑,以科学共同体和主权国家为中心的科技治理逐步过渡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形态。由此,国际科技组织成为全球科技合作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
目前,学界对于国际科技组织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国际科技组织的功能及作用研究,如高嵘等认为国际科技组织具有制定国际标准、国际规则、发起国家大科学计划与工程等功能,是全球科技治理的主要平台;二是国际科技组织的地理分布研究,强调国际科技组织对落户国家(城市)的影响以及国家发起和参与国际科技组织的国际影响,如邓发云等关于国际科技组织对其总部所在地影响的研究。
2 国际科技组织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发展进程
国际科技组织超越了国家的局限,在推进科技创新、提供科技服务、参与全球治理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1652年,德国成立了第一个有记录的跨国科技社团组织,激发了近现代国际科技组织的形成与发展。18世纪的蒸汽机革命、19世纪的电力技术革命使得科学与技术紧密联系,关注科技问题领域的国际组织数量大幅增加,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新兴技术革命更是加速了科技全球化的进程。全球化进程引发全球科技治理,使主权国家的科技活动越来越受到多种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的约束,学者们开始反思“国家中心”的传统治理范式,倡导主权国家应接纳更多主体、采纳多中心路径,实现全球科技治理的范式调整。如Keohane等学者提出全球治理中的国际制度论,认为正式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或跨国的非政府组织是有目的的实体,通过制定或采取某些程序、规则和组织制度来调节、控制和管理,能够监督活动并作出反应;Alexandrescu提出了按照功能组织技术化管理的国际市民社会;Hawkins等将“委托-代理”模型引入到国际制度的研究中,发展出以国际组织为平台的多元化全球治理机制。各种不同治理理论的兴起为国际科技组织治理模式的演进提供了理论支撑,推动了国际科技组织治理模式的转型升级。
2.1 专业化科技社团的单一内部治理
国际科技组织最初萌芽于科学家组成的专业化科技社团。多尔蒂等认为技术问题的解决需要精深的知识和专门的技术,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需要技术专家们不涉及政治或冲突内容的合作行动,因为技术专家们会选择与政治、军事这些国家间高级政治无关的解决方案。Hale等指出,当治理议题的解决只涉及一部分主体而并不需要国家强制力介入时,私人部门能够通过专业知识或其他能力解决一些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治理议题,治理机制是治理主体对于解决集体行动问题所应当采取合适方法的主流观念。因此,从功能主义和观念建构的视角来看,将组织机构的产生和变化完全视为由具体治理的议题属性决定以及参与主体认为什么类型的治理机制是合适的。
传统的科技治理是一种以科学家为主体进行的科学组织机构的内部治理。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科学家们基于科学知识发展的诉求,开展学术探讨、组织实验研究,探究自然奥秘,形成以学术圈为团体的学术社团。自然科学家和其他领域的学者以非正式交流集会的方式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从而形成无形学院式的非正式组织。最早的科学社团可以追溯到1652年德国成立“对自然好奇学院”(Academy of the Curious as to Nature)自然科学类学术社团。该团体以医学和自然科学为背景,出版了最早的科学刊物——《热门奇事录》(Ephemeriden or MICSUellanea Curiosa),介绍医学、植物学和生理学进展。这一时期,以这种学院方式促进了培根所倡导的实验科学的新型科技社团先后建立起来,如1700年成立的德国柏林学院、1745年成立的普鲁士皇家学院、1759年成立的巴伐利亚科学与人文学院等。随着科学活动的广泛开展,对知识的追求已经不是科学的唯一目的,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和开发成为科学活动的重要目的,因而传统的科学社团开始致力于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成果的运用,同时企业也开始与高校和科技社团联系,与科学家一道成立了一些应用科学与工业的协会。德国化学家学会就是响应科学与技术的紧密关系而诞生的,通过促进现代有机化学吸引了大量的国际会员。与此同时,科技社团的集成性凸显,各国的地区性科技社团开始呈现全球化的趋势,并逐渐转型为专业的国际科技组织,如1884年成立的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1884年成立的国际化学联合会(ICU)。
早期的国际科技组织是以专业化科技社团的单一内部治理参与全球科技治理,通过召开周期性学术大会、主办学术刊物,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成果展示平台,推进知识的生产、流动、传播和转化应用,推动科技的原始性创新。以科技社团为基础的国际科技组织基于治理议题的变化,参与主体的观念变化从最初以科学探索为主的研究功能逐步转变为以科学交流为主的服务功能,进而拓展形成公共服务、国际合作、智库咨询等更加完整的功能系统,为科学技术的体系化和科学研究范式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成为科学知识传播和科技创新相关制度的推动者,对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2 国际科技组织的制度扩散与多边治理
由于专业化科技社团解决科学扩展问题的能力限度及全球科技治理的具体问题领域内差异化的制度需求,全球科技治理既需要功能性的国际科技组织,也需要政治性的“超国家机构”来推动。Haas在功能主义合作中引入“外溢”概念,一方面是指随着某个技术领域合作的拓展,可能会涉及越来越多的其他技术领域,即功能性的外溢;另一方面,技术性合作要求政治上的配合与支持,即政治性外溢。国际科技组织开始呈现出制度扩散之势。这种扩散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纵向扩散,即在基础科学、工程学、医学、生物科学、交叉科学等相关科学学科领域,关注科技治理的国际组织数量大幅增加。根据国际协会联盟(Union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s,UIA)2021年出版的《国际组织年鉴》,以与科学技术关系密切的23个类目(基础科学、天文学、地球学、气象学、气候学、海洋学、水文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资源、生物科学、植物学、动物学、医学、地理学、研究与标准、技术、科学、农业科学、工业、发明、环境、共同演化)作为国际科技组织的研究对象,目前国际科技组织大约有2万多个,分布在不同的科学研究领域(见图1)。以基础科学领域为例,截至2021年共有国际科技组织3290个,其中从建立时间来看,19世纪之前仅有24个,二战后组织数量实现了质的飞跃,以平均每10年新增293个的趋势持续扩散(见图2)。

全球科技治理中国际科技组织的发展与运作机制:模式演进与路径重构-2.jpg

图1 2021年不同学科类型的国际科技组织数量分布


全球科技治理中国际科技组织的发展与运作机制:模式演进与路径重构-3.jpg

图2 基础科学领域国际科技组织数量的时间变化

二是横向扩散,即部分普遍性和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开始突破自己传统功能领域,向全球科技治理领域展示自己的存在。一战后,以保障国际和平与促进国际合作为宗旨的国际联盟通过了一项决议,成立国际知识合作委员会(ICIC)。二战后,以李约瑟为代表的科学家意识到战后国际科学合作的重要性,提出创建新型国际科学合作机制。1945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成立。作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UNESCO发起主持的“国际水文计划”(IHP)、“人与生物圈(MAB)计划”、“国际地球科学和地质公园计划”(IGGP)以及“国际基础科学计划”(IBSP)等国际科学计划推动了基础科学的重大发展。1967年7月14日,51个发起国在斯德哥尔摩签订《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于1974年在日内瓦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并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关税贸易总协定(GATT)在1995年转型为世界贸易组织(WTO),其设定管辖的协议之一是《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第一次将国际贸易规则与知识产权问题结合起来。另外,1992年成立的经合组织(OECD)大科学论坛,以及美国专利局、欧洲专利局、日本专利局等确立了一些国际或区域性科技治理的机构。
国际科技组织的制度扩散,形成了全球科技治理的多边主义。这一时期,国际科技组织逐渐从原有的跨国专业性科技社团转型升级为新的科技组织模式和管理规则,实现了数量上的增长和身份上的转化。其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分为3个层次:一是促进科技创新的全球治理,即以其他领域问题为主要目标但对促进全球科技创新有直接、间接影响的国际组织,如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在全球科技问题上的治理;二是科技创新领域的全球治理,即以全球科技创新为主要目标而开展的全球科技治理,如科学家学术团体组成的学会、协会及社团组织;三是支持全球科技创新的治理,即不同地区和国家为推动全球科技治理行动而推动设立的组织,如地区或国家层面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的活动等。
2.3 国际科技组织参与全球科技的复合治理
复合治理是指在某些全球治理议题领域内并行存在一系列彼此之间没有层级关系的治理机制。近年来,在全球科技治理的研究中,不同治理议题领域的研究纷纷指出机制复合体现象的存在,例如气候变化、网络空间、海洋保护、北极圈、全球能源问题、生物基因等,研究表明,在科技治理领域中存在多元化的治理机制和治理主体,即不仅包括传统的科技治理中由科学共同体和国家之间建立的多边治理机制,也包括由非政府组织、国际治理机构、产业联盟等建立的国际标准、跨国监管框架、国际倡议与规范等。由图3可见,全球科技复合治理中的国际科技组织,既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普遍性的政府间组织,也包括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等专业性的国际科技组织,以及多元主体组成的行业联盟和市场主体建立的专业组织。

全球科技治理中国际科技组织的发展与运作机制:模式演进与路径重构-4.jpg

图3 全球科技复合治理中国际科技组织的形态

在复合治理之下,国际科技组织间互动频繁。扬最先提出在具体问题领域,国际机制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值得关注。Biermann正式把研究国际组织间互动关系的理论称为“组织间主义”,提出组织功能重叠既是国际组织间合作的动力,但也是竞争与冲突的根源。这一时期,数量众多、功能重叠的国际科技组织并行存在且没有层级,在参与全球科技的复合治理中开始呈现交叉、联合和整体性的突出特点。
(1)交叉性。各类国际科技组织随着科学研究日趋多层次、多元化,自然科学的系统性、复杂性、综合性逐渐体现,涌现了大量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的国际科技组织,对新学科和新产业技术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前瞻引领和积极促进作用。以ICSU为例,从1931年成立至今,ICSU不断吸收和发展会员,逐渐发展成为成员覆盖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性非政府组织,通过开展各类研究计划,支持从发现到应用的所有科学的发展,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行为、数据和技术科学等所有学科,构建全球科研合作网。
(2)联合性。国际科技组织为了获得更多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组成各种形式的科技联合组织;此外,还注重与联合国等国际治理机构联合行动,联合举办相关活动,汇集合作伙伴。以WFEO为例,其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合作伙伴,积极参与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其工程环境委员会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气候谈判联络中心,提出了工程在应对气候变化影响方面的特点和重要性;此外,还通过常设技术委员会与气候公约和协议中不同组织达成合作,如有关气候变化减缓、适应、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的联合项目,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3)整体性。国际科技组织在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中越发强调科学系统的内在整体关联性,各大小科学系统之间是密切配合、相互依存的完整统一体,纷纷发起或参与全球大科学计划及大科学工程,参与到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进程中。如ICSU发起的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计划(GEC),旨在推动全球科学家在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的整体性和交叉性研究,由“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和“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HDP)4个国际科学计划组成,在四大计划研究成果的支撑下,催生了一个全新的综合性应对全球可持续性地球系统的研究总体计划——“未来地球计划”(Future Earth)。
3 全球科技治理下国际科技组织发展的动因
随着人类共同的科技问题和挑战日益增多,多元主体对科技全球化的参与程度日益加深,科技成果开发和利用的难度日益增大,组织和协调科技全球化的全球性科技规则和议事制度日益复杂,国际科技组织逐渐走向全球科技治理的中心,在超越“国家中心”治理的同时不断演进。究其演进动因,既源于全球科技治理中的专业性制度需求,也得益于国际科技组织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制度能力。
3.1 全球科技治理中的专业性制度需求
科学技术问题、科技活动、科技体制和科技活动管理的全球化以及科学技术成果的全球影响,使得科技活动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全球合作的科技治理主要源自两方面的需要:一是大量科技活动超越一国的范围,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科技的研发、转移、生产等需要遵循共同的规则;二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不断增多所带来的挑战与科技发展密不可分,它们或源于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或其解决有赖于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而且此类全球性问题的解决超越了国家管辖权与现存的政治经济联盟,亟须全球合作、进行全球治理。全球科技治理的核心在于建立一种有益于科学知识生产、流动和应用的全球制度和规制体系。由此,全球科技治理产生了如下两类专业性的制度需求,为国际科技组织提供了制度参与的空间。
第一,建立管理全球科技活动的国际制度。全球科技活动包括国际学术交流、国际科技合作、国际技术转移等,这些活动的有序进行需要主权国家、学术共同体、市场主体、公民社会等多元行为体遵循各种国际科技规则以保证科技全球化的有序发展。按照全球科技活动的范围,管理全球科技活动的国际制度可以分为3类:其一,为了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以科学家为基础的学术共同体需要确立适当的学术交流规范,建立全球科技活动的学术规范和行为准则;其二,由于科技活动产出的潜在经济效益,要求参与全球科技活动的个人、机构以及国家必须共同遵守一系列相关的基本准则,如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规则、全球专利合作的国际规则、国际技术出口管制规则等,需要建立市场规律在科技范畴应用的全球性准则;其三,科技活动在知识产出、转移和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需要由一定的国际组织管理,如跨国专利申请、制造领域中的技术标准问题等,需要遵循国际性科技的制度框架,建立相应的国际组织,为科学技术的生产、流动、应用进行调整和规范提供制度支持。
第二,治理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制度。全球极端自然灾害、全球性传染病、能源短缺等问题大幅增加,使得全球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安全、能源可持续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深海、极地、太空等公共疆域探索开发等问题成为新的全球治理议题,科学问题日益全球趋同化。与此同时,一些关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的研究主题,如环境、资源、生态变化、健康等,日益受到科学界的关注。全球科技治理涉及运用科技手段解决全球治理遇到的难题,制定共同应对的措施和议事规则,建立全球性的组织和制度协调促进人类共同的利益。为了实现以上目标,首先要培养持续解决全球性问题的科学研究能力、跟踪和推动科学前沿发展的领域,以及研究成果的交流、共享、评估、承认等,因而需要建立全球化的学术交流共享及评价机制。其次,全球性问题的跨学科、多学科交叉及复杂化,使得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形成了大科学特征。海洋探测、极地开发、太空站、人类基因等项目需要不同专业知识结构优势互补,不同国家的科学家互相协作、不同地区的科技资源共享,需要建立全球化的科技合作及联合机制与组织。最后,由于工业和学科领域的专业化程度加深、解决全球性问题的科学技术可靠性增强,科学权威日益转化为社会认同,协调不同的治理主体,或自发、或响应号召,通过交流、讨论和共同采取行动从而推动科学制定的产业标准、国际规则及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显得十分必要,需要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国际机制。
3.2 国际科技组织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制度能力
国际科技组织作为引领、组织、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协同与人类科学进步的重要主体及核心力量之一,在全球科技领域积累了崇高的国际威望和丰富的治理经验,在议题设置、标准及规则制定、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的治理能力满足了全球科技治理的制度需求。
第一,国际科技组织推进了全球科技治理的优先议题设置,促进了全球科技议题的动态调整与变革。国际科技组织为促进其成员国或成员国间在国际科技的专业领域进行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一般会定期召开各层级工作会议以及国际会议,在这些会议中,议题的设置与推进是国际科技组织的核心关切。国际科技组织会根据全球科技发展动态、全球性科技风险的演进态势及当下社会的科学治理需求,促进议题的动态调整与变革。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共政策领域由政治领域转移到专业知识领域,国际科技组织通过定期会议、论坛机制,确定全球科技治理的优先议题,以自身的科技优势参与或影响全球政策的制定。
第二,国际科技组织以专业智识进行科技鉴定与评价,确定国际技术标准与规则,增强全球科技治理的权威。国际科技合作得以顺利进行,需要通过专业的科技鉴定与评价活动确立共同认可并遵守的国际标准。国际标准一般由全球公认的机构批准和发布,包含规则、准则、过程或特征。目前,国际科技组织中有两类标准化组织:一类是专门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如1947年成立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906年成立的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1865年成立的国际电信联盟(ITU)。目前,ISO已经制定了超过24194项国际标准,所有标准都包含在ISO标准目录中。另一类是专业的学术组织。如IEEE将标准制定工作定位为顶级发展战略,目前拥有1000多个现行的产业标准及500多个正在制定中的标准。与此同时,国际科技组织也在积极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制定规则以及为规则制定者提供有关全球性议题的信息、咨询意见和指导方针,影响国际规则的制定。
第三,国际科技组织以灵活的机制构建起全球化的学术交流、产学研合作、科技治理网络。国际科技组织具有强大的学术交流和共享能力,主要体现在其一系列相互关系、相互配合的活动策划和安排上,如举办或策划高端前沿的国际会议及论坛、出版有影响力的高质量学术期刊作为知识交流的产品、组织实施重大国际科研项目、搭建体现最新科研进展的交流平台、创新学术交流共享机制、组织跨学科学术交流活动、开展信息平台建设等。国际科技组织通过以上多种合作方式,构建起全球的科学技术交流网络。以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ISSC)为例,ISSC定期举办世界社会科学论坛,通过论坛搭建起研究者、投资者、政策制定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国际交流平台,就全球重要的课题进行辩论,以此决定国际社会科学未来的优先课题。此外,国际科技组织具有灵活的沟通和协调能力,通过协调不同的企业和学术界伙伴,或自发、或响应主权国家号召,通过交流、讨论和共同采取行动,从而推进产业标准和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并使之向产品和服务转化。如WFEO致力于将可持续性融入全球工程和工程教育的实践中,制定了可持续发展实务守则,并将该守则纳入全球工程实践的举措,对提高工程的可持续性知识和实践起到协同作用。
4 国际科技组织参与科技治理的局限性
随着科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范围内的科技活动治理、涉及全球的科技问题治理、全球性科技发展所面临的风险治理,以及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创新规则治理呈现出错综复杂的交织态势,全球科技治理体系不断演进,呈现出各行为体之间复杂、多变和持续的互动进程,国际科技组织作为多元行为体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平台,如何在多治理主体并存的模式下增强主体间的协同效应、提升治理的有效性,仍存在诸多困境。第一,国际科技组织受制于国际法地位、资源的有限性,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独立性较弱。第二,国际科技组织内治理主体间价值诉求存在差异,容易形成治理博弈。第三,全球科技治理的权力结构失衡,压缩了国际科技组织的制度参与空间。
5 国际科技组织参与科技治理的路径选择
国际科技组织作为汇聚多元行为体的重要治理方,在全球科技治理的进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国之间的科技竞争所导致的权力变迁和利益计算,全球科技治理进展变得更加缓慢,未来国际科技组织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路径亟需改革。De Serpa Soares指出,国际组织虽具有不同功能、优势和专业知识,但拥有共同的目标;为了实现那些共同的目标,国际组织必须在专业化发展的同时与不同的行为体合作,做到包容和有效行动,以加强集体努力。由此可见,国际组织间合作是国际组织理论和实践的新范式,并将成为国际科技组织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新的路径选择。第一,自上而下推动联合国机制与国际科技组织的合作,实现有序参与。第二,自下而上促进国际科技组织间的合作,凝聚全球科技治理的制度合力。
6 结论与讨论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世界主要国家的竞争与博弈开始进入以科技为基础的新领域,面对科技日益政治化、安全化倾向,全球科技治理的集体行动困境凸显。本研究关注全球科技治理中国际科技组织的发展与运作机制,认为国际科技组织在全球科技治理进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进,从科技社团的单一内部治理到制度扩散之下的多边治理,再到融合多元行为体和多维治理机制的复合治理;作为全球科技治理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国际科技组织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受制于独立性较弱、参与主体价值诉求差异、科技治理权力结构不均衡等因素的影响;为了重构国际科技组织治理的新路径,提出以国际组织间合作的新范式成为指导国际科技组织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新路径,在具体路径选择中,一是以自上而下推动联合国机制与国际科技组织的合作、实现有序参与,二是自下而上促进国际科技组织间的合作、凝聚全球科技治理的制度合力。
作者:杨理伟,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本文原载于《科技管理研究》2023年第12期
本文有删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元宇宙来袭:数字货币助力虚拟世界价值交换

下一篇:【文明有我】以环保事业为名的传销,最终也是会被打击的!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创业那点事 ( 湘ICP备17022177号-2 )

GMT+8, 2025-1-19 20:41 , Processed in 0.330310 second(s), 2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