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称万寿水清漪,北京的“西湖”在哪里?

2023-9-13 21:18| 发布者: 123457000| 查看: 366| 评论: 0





北京在历史上是一个水网密布、河湖众多的水乡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水”承载着京城的漕运,滋润着皇家的园林,维系着百姓的生活,丰富着文人的诗歌……“水”为北京城市的发展提供水源、保障补给,同时也在“润物无声”的存在中塑造着北京城的灵魂,给北京城带来生命和活力。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北京城曾经水网纵横的景象已积淀成一种城市印迹,这些“水迹”承载着北京的水韵风情,见证着城市的沧海桑田。“京城水迹”栏目,以水寻史,于水观城,旨在向大家讲述京城河湖水系的历史风韵、发展变迁,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城的水文化。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地处山水环绕的北京湾之中,湾内河流密布,这里山水虽比不上江南的秀丽,却多出了几分雄美壮丽。在这片山水形胜的土地上,曾有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建立都城,历朝历代皇家贵族依托都城内外山川湖淀,营造了众多的山水园林,如金代琼林苑、元代西苑、明代南苑、清代三山五园等等。在这诸多园林之中,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当属颐和园。这座园林几乎荟萃了所有传统造园艺术的形式和手法,被誉为皇家园林的明珠,也被称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

从瓮山泊到昆明湖



夫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兮之所适。



山水之于中国古代文人有着一种独特的含义。山水不仅给文人墨客带来创作的灵感与情思,更是他们寻求精神意趣的重要依托。古代帝王深受诗书礼乐熏习,对于山水也有着同样的热爱。但大部分帝王不能像乾隆皇帝一样六下江南,饱览中国的大美河山,所以很多帝王会专门营造园林供自己游赏,这就催生了一大批华丽气派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清代利用引水石槽汇集西山诸泉

(图片来源:侯仁之《北京城的生命印记》)

颐和园核心区域是昆明湖,这片水泊面积约为颐和园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三,与万寿山一道构成了颐和园的主体。昆明湖古称“瓮山泊”,同时还有一个独特的名字——“西湖”。之所以被称为“西湖”,是因为这片水泊地处北京西郊,山水俱佳,宛如江南的西湖。

早在金代时,海陵王完颜亮就为这片风景优美的水泊所倾服,在此建造了金山行宫;金章宗时,又从西面的玉泉山引泉水汇集湖中,扩大水泊面积。到元代时,为满足大都漕运水源之需,水利学家郭守敬开凿白浮-瓮山引水渠,导引昌平白浮泉入湖,昆明湖成为上游泉水与下游运河的中转枢纽。明孝宗乳母助圣夫人罗氏曾在瓮山前建圆静寺,明武宗在湖滨修建“好山园”,并在湖中遍植荷花,周边种植稻田。一时荷花稻田、湖畔寺院、亭台棋布,犹如江南西湖,遂有“西湖”“西湖景”之誉。



昆明湖总平面示意图,周坤朋/绘

清朝建立后,热爱山水园林的清王室开始在海淀一带修建园林,如畅春园、静宜园、静明园和圆明园等,而这些园林用水主要引自“西湖”。由于园林众多,湖水逐渐无法满足京城和漕运需要,因此整修水利、开辟新的水源成为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乾隆皇帝派人考察西山水利,大规模疏浚“西湖”,拓挖水泊,向东西两侧扩展。水泊疏浚后,乾隆皇帝将其作为操练水军的场所,并引用汉武帝开凿昆明池的典故,命名“昆明湖”。

山称万寿水清漪

为保障昆明湖有充足的水源,乾隆皇帝命人疏浚了玉泉山、卧佛寺樱桃沟、香山等处泉水,汇集到昆明湖中,并在湖中西堤上建了三座闸门,三闸按需启闭,拦蓄湖水。如京师用水,则打开南闸绣漪桥闸,水从北向南流入京城;如东侧海淀诸园用水,则打开东堤二龙闸。

除兴修水利、操练水军外,乾隆皇帝疏浚昆明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母亲祝寿。因此工匠在拓挖昆明湖时,将挖掘的泥土都堆到了瓮山之上,并在山上修建大报恩延寿寺,乾隆皇帝为瓮山赐名“万寿山”,为母亲祝寿。其在《清漪园即景》中写道:



山称万寿水清漪,便以名园颇觉宜。

咨起居因趁余暇,揽佳胜值解新澌。

展来图画宁烦写,撰出文章不费思。

高下楼台烟树里,今朝全在镜中披。



寺庙建成后,工程却没有结束,水泊周边的亭、堂、桥、榭陆续修建,一座大型园林渐渐展露雏形,不久这片湖山被命名为“清漪园”。由于之前已经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圆明园,为不劳民伤财,乾隆皇帝曾许诺不再修建园林,但这片山水实在太优美,若不能修建园林,实在可惜。正如《万寿山清漪园记》中所记述:



盖湖之成以治水,山之名以临湖,既具湖山之盛概,能无亭台之点缀?







西湖与昆明湖

既然要建,那么新建的园林应该建成什么样呢?早在祝寿之前,乾隆皇帝就陪同母亲前往江南,经过杭州西湖时,命宫廷画师将西湖的美景临摹下来送往京师,这些画作日后便成为清漪园营建的样本。

源于皇帝对杭州西湖的热爱,这片水泊在格局和意蕴上,都与杭州西湖极其神似。西湖背依孤山,苏堤将湖分为东西两侧,堤上建六桥,遍植绿柳;而昆明湖背靠万寿山,湖中西堤将湖分为东西两部,堤上亦散布六桥,桃柳遍植。在大格局上,两者几乎一模一样。

每至清晨或阴雨时节,自西湖南边向北望去,山色空蒙、烟雨朦胧;而站在昆明湖畔,亦可看到烟雨笼罩下的湖面、雾气氤氲的山色,意境极其相似,有时甚至让人分不清身处西湖还是昆明湖。每至晴朗之日,昆明湖西的玉峰塔和西堤六桥,亦如西湖远处的雷峰塔、近处的六桥烟柳,在意蕴上有着惊人的相通之处。

南北山水融于一园

昆明湖与杭州西湖虽有诸多相似之处,但恢弘的皇家格局、深厚的文化意蕴、包罗万象的人文景致,使得昆明湖神似西湖,而又不同于西湖。乾隆皇帝在园林营造之初,以浩渺的昆明湖为主体,北靠万寿山,形成一山一水的山水园林格局。湖中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形成一池三山的园林模式。万寿山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山体建筑,自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统领全局的中轴线。

同时,清漪园在营建之初,没有建置院墙,而是以西山山水为背景,散布亭台楼阁,并采用了一种恢弘的借景手法,把昆明湖西侧的玉泉山以及更远处的西山、百望山等,都纳入清漪园的观景视线,使远处朦胧缥缈的天际与近处浩渺的昆明湖浑然一体。即使置身于一园之中,也可纵目一览西山景色。这种格局异于江南西湖的柔美、自然,更显皇家园林的疏朗、雄浑与气魄。

在描摹西湖美景的同时,乾隆皇帝也将各地的名园胜景汇聚于园中。如谐趣园内的知鱼桥、玉琴峡,与无锡寄畅园的知鱼槛、八音涧有异曲同工之妙。连接南湖岛和东堤的十七孔桥,原型是仿照卢沟桥,有17个桥拱,中间的桥拱为第九个,与皇帝“九五至尊”的寓意相应,桥上望柱仿照卢沟桥的狮子,据说数量比卢沟桥还多了几十只。万寿山北侧的“四大部洲”,仿照的范本是西藏最古老的寺庙——桑耶寺,其布局形式体现了藏传佛教的宇宙观。这些著名的景致,使得这座北方的园林融汇了南北山水的灵性和文化意趣于一体。





卢沟桥与十七孔桥

在乾隆皇帝的苦心经营下,清漪园历时15年才完工。这座园林积淀了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化,饱含着几十万工匠的心血和汗水,是一个前所未有、登峰造极的锦绣华园。不过与西湖的开放不同,这座园林建成后成为皇家专属。史书记载,乾隆皇帝对清漪园喜爱之极,一生中共到园游玩132次,清漪园的美景常常让他诗兴大发。乾隆皇帝一生写过42000余首诗词,其中咏清漪园的诗就有1500多首。

由于这座园林违背了他不再修建园林的诺言,因此乾隆帝从没有在园里住过。他曾自责道:“园虽成,过辰而往,逮午而返,未尝度宵,犹初志也,或亦有以谅予矣。”道光以后,清政府国力衰败,清漪园逐渐荒废。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大火烧毁。十几年后,慈禧太后为了退居休养,挪用海军经费,以光绪帝名义下令重建清漪园,并改名为“颐和园”,以寓“颐养天和”之意。这座皇家园林后又遭八国联军洗劫,慈禧再次动用巨款修建。清政府灭亡后,1924年颐和园辟为对外开放的公园,真正成为寻常百姓都能参观游赏的“西湖”园林。

转自:北京日报副刊(部分图片由北京印迹编辑部自配)

作者:周坤朋,北京建筑大学

来源: 北京印迹 inBeiji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广健堂集团引领海南博鳌医旅论坛在京起航

下一篇:乔江书院 风雨沧桑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创业那点事 ( 湘ICP备17022177号-2 )

GMT+8, 2025-1-19 20:38 , Processed in 0.262825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