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我们致敬英雄

2021-12-17 19:0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82| 评论: 0



2月7日,四川省第五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出征。图为队员出征前宣誓。 王 曦摄(新华社发)



7月15日,在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南康堤,东部战区陆军某舟桥旅重舟一营官兵运送沙袋加固堤坝。 毛一凡摄(新华社发)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 翁奇羽摄(人民视觉)



广西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在村民家走访。 新华社发

12月31日,时间走到了2020年最后一天。回望2020年的中国故事版,大量笔墨凝聚成一个主题——“致敬英雄”。

他们是抗疫英雄,是抗洪英雄,是抗美援朝英雄,是扶贫英雄……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泪目,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奋进。

年终岁末,让我们重温他们的名字,回忆他们的故事。



谁能想到,2020年的春天,与冷风一同袭来的,是一场全球性大流行病。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中国遭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月23日,处在“风暴中心”的湖北武汉,正式关闭对外通道。随后,全国各地4.26万名医务人员驰援武汉,他们被称为“最美逆行者”。

王军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他们是防疫一线的最美逆行者》一文的主角之一。1月26日,大年初二,本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她和同事登上了飞往武汉的航班。

为避免母亲担心,王军红没有告诉母亲自己的行程。到达武汉后的第二天,母亲还是知道了,是邻居看到新闻后告诉她的。

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他们是这场抗疫战争最大的功臣,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谢谢你们,为我们拼过命!”》一文记录了支援武汉医务人员的日常:

在长达6小时的时间里,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沉重的护目镜,两层口罩在防住口鼻的同时也阻碍了呼吸……为了节省防护服,入舱前大家不喝水也不吃东西,这样可以不用中途上厕所。为了以防万一,每个人衣服里都垫着纸尿裤。四五个小时后,口罩的带子勒到耳根的肉里,勒得耳朵生疼、颧骨胀痛……

在英雄的城市里,到处是英雄的故事。主动请战的建设者是英雄,日夜奔忙的快递员是英雄,挺身而出的志愿者也是英雄。2020年,中国故事版书写出厚厚的抗疫英雄谱。

2月4日,天空飘下雨丝,武汉迎来一个湿冷的清晨。先期参加援建的中铁四局29人集结完毕,准备赶往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施工现场。

碰面后,大家话很少。一对视,看到的是彼此灼灼的目光。出发前,所有人一致决定,签下请战书。

这是《武汉“方舱医院”是如何建成的》一文中描写的场景。

“写下名字的那刻,心里有义无反顾的力量涌出来!”中铁四局机电公司武汉分公司安全总监王洪雷说。

3天时间建成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十余天时间建成火神山、雷神山两所传染病专科医院……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再次令世界赞叹。

陈冲是武汉当地一名美甲师,《“武汉是我家,一起来守护”》一文记下了她的故事。疫情发生后,她加入了一支志愿者队伍,为战疫前线运送物资。

第一次运货,她一夜跑了160多公里。到了放货地点,车门一开,人群涌上,大家七手八脚地往下卸物资。“那时候防护服最紧俏,哪怕一件也是宝贝。”陈冲原本给自己留了一件防护服,想着运送东西的时候穿。“我把最后一件防护服还是留给了医生。他们比我们更需要!”陈冲说。

全国上下同心、众志成城,关闭离汉通道后的76天,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2020年的春天是寒冷的,但人们的内心是温暖的。“隔离病毒,但绝不会隔离爱。”这句流行语,让无数人眼含热泪。

《抗疫一线的青春力量》记录下这样的故事:疫情发生后,武汉快递小哥贾胜治更忙了,他要把全国各地寄来的爱心物资送到医护人员手上。有的捐献物资里会特别备注“给快递小哥”,有一次,他发现一盒口罩的面单上写着:“小哥辛苦了,这是给你的,一定注意防护,致敬!”

即使身处海外,也能感受到这份温暖。《抗疫语言传递强大精神力量》一文写道:一位在意大利米兰的中国留学生,收到了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发的健康包。这份特殊的关怀,是用人民日报海外版包裹着的。礼包里除了抗疫物资,还有一张纸条,上面用毛笔写着:“细理游子绪,菰米似故乡”。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抗疫、共克时艰。《“共享与合作是最好的药方”》一文报道了援外抗疫的故事。

“砰砰砰……”听到远处传来阵阵枪声,陈淮没有惊慌。他继续与对面的当地放射科医生交流,讲解CT检查新冠肺炎的要点。

陈淮来到伊拉克已一月有余。他是广东省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3月7日,他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派遣的志愿专家团队一行7人,从广州飞赴伊拉克巴格达,支援伊拉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大量感人故事一再证明:在这场全人类与病毒的战争中,中国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



2020年是极其特殊的一年。春去夏来,当武汉人的目光告别焦灼时,南方数省又传来令人紧张的消息。

太湖水位超警戒,长江发生1号洪水,鄱阳湖告急……今年,中国遭遇了1998年以来最严重的汛情。

这个夏天,抗洪英雄成为中国故事版的主角。

《那个担心再也见不到妈妈的女孩获救了……》记录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营救。

6月27日,湖北省宜都市红花套镇暴发山洪。一对父女的车被漫上来的洪水卷入河中,困在河道中间。

雨还在下,河水不断上涨。父亲紧紧抱住只有8岁的女儿,爬上了车顶等待救援。

宜都市清江大道消防救援站接到报警后,紧急出动队员救援。队员们蹚过湍急的河水,来到被困的车辆旁,帮小女孩穿好救生衣,并用绳索固定好。

父女已经被困了两个小时。小姑娘特别害怕,哭着问父亲:“爸爸,我们会不会见不到妈妈了?”

队员们将孩子仔细地护在怀中,侧过身,用自己的身体为她挡住汹涌的水流,一步一步将小女孩护送到了岸边。

英雄们向险而行的身影格外令人崇敬。《谁最美?谁最累?为了兄弟姐妹!》通过大量细节展示了英雄的无畏与担当。

6月10日,湖南省娄底市突降暴雨,谢奶奶和她瘫痪的儿子被困家中。娄底市消防救援支队涟滨特勤站指导员顾浩波和队员们冲入谢奶奶家里,将谢奶奶和儿子背出。

谢奶奶的儿子很重,顾浩波背起来有些吃力。由于怕滑下去,谢奶奶的儿子不自觉地勒住了顾浩波的脖子,顾浩波呼吸变得沉重,每迈一步都更费力。走回搜救艇的70米,顾浩波和队友足足花了12分35秒。被救后,谢奶奶和儿子都没有受伤。

刚坐下歇口气,队友喊了一声:“你的脚在流血!”顾浩波这才反应过来,怪不得刚才救人时脚底阵阵发麻。

有英雄冲锋在抗洪最前线,也有英雄默默守卫一方安澜。《大坝上的坚守者》记录下平凡中的伟大。

7月24日,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汛情严峻。“四号闸门打不开了!”接到报告,黄岩一下子紧张了起来。

黄岩是霍山县磨子潭水库管理所负责人,他要立马排查闸门故障。闸门在大坝的底部,黄岩要下到十几米的地方。爬梯是钢筋做成的,垂直戳到坝底。

黄岩手脚并用,熟练地向下爬着。雨天,黄岩需要格外小心。有一次,雨水打湿了钢筋,突然,他脚下一滑,手没握牢,整个人从梯子上摔落。好在,身上系了安全绳,黄岩被吊在了半空中,心怦怦地跳。

英雄们忠于职责、奋不顾身,铸就了防汛抗洪的坚固堤坝。今年洪涝灾害严重,但人员伤亡少,因灾死亡失踪人数比前5年均值减少54.8%。



当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时,秋天到了。人们抑制不住兴奋,登高远眺,观赏山川如画。

“枫叶经霜红更好。”2020年秋天,国人对这句话体会尤为深刻。几个月前,抗疫英雄与抗洪英雄们,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换来山河无恙。70年前,还有一批英雄舍生忘死,赢得家国安宁。

10月23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精神是永续传承的。《“且将英雄志,化作一抹蓝”》一文将关注点投向战地纪实电影《蓝色防线》。电影中的第二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主体是从“杨根思部队”抽调组成的,“杨根思部队”的前身是在抗美援朝时期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部队“杨根思连”。70年前,先辈军人流血牺牲;和平年代,中国军人在海外建立起一道蓝色防线,这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

今年秋天,国内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人们有了更多时间探寻美好生活。

坐一坐“慢火车”,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趟“慢火车”——在秦巴山区穿梭了六十余年》报道了这么一趟公益“慢火车”:票价最高21.5元,最低1元;单程350公里,运行近12小时;跨行陕、甘、川三省,在秦巴山中穿梭了60余年。

它,就是陕西宝鸡至四川广元间的6063/6064次列车——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开行的一对公益“慢火车”。

为了方便沿途百姓做生意,列车还专设了“供求信息栏”:“豌豆荚,4元一斤”“红薯苗20斤,5元一斤”“出售桃子50斤”……此外,市场地图、用工需求样样都有,难怪乡亲们都说,这是一趟“铁路公交”。这篇报道的策划创意来自于著名作家铁凝作品《哦,香雪》,这部作品通过山里姑娘香雪与一趟山区火车的故事,描写了山里姑娘天真烂漫、活泼向上的纯美形象,再现了她们自爱自尊和对文明的追求,给人以生命美的启迪。

“文章选取的视角很独特,图文并茂。”读完中国故事版刊发的这篇报道后,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很亲切,也很感动,唤起了对上世纪80年代山里火车的回忆。慢火车在今天依然有它存在的价值。以后如果有机会,我想去坐一回这列慢火车。”另一篇有关铁路的报道,则让一位塔吉克族姑娘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去年,中国故事版推出《帕米尔高原走出首位塔吉克族列车员》,讲述了塔吉克族姑娘艾尔开牙走出大山,成为一名列车员的故事。文章见报后引发广泛关注,改变了这个塔吉克族家庭的命运。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我的新疆日记》纪录片栏目组看到这篇报道后,几经辗转,找到了艾尔开牙。今年9月中下旬,栏目组深入新疆塔县瓦恰乡艾尔开牙家中采访,将艾尔开牙的故事拍摄成纪录片。纪录片在“央视频”客户端上一经播出,点击量迅速突破20万。

现在,艾尔开牙成了乡里乃至县里的名人。艾尔开牙只要一回家,就会被家乡的伙伴们团团围住,伙伴们让她讲铁路上的故事,讲大山外的故事。

塔县县委宣传部、瓦恰乡政府为艾尔开牙制作了精美宣传画。艾尔开牙家还开起了农家乐,带动不少周边农户就业。艾尔开牙一家人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装修了房子,添置了40英寸的电视机,第一次用上了洗衣机,告别了在小溪里洗衣服的历史。艾尔开牙的弟弟亚力坤有个足球梦,纪录片摄制组帮他联系到一家足球俱乐部进行了试训。目前亚力坤正在体校复读,准备参加2021年高考。

2021年将至,艾尔开牙说,她的新年愿望就是能够为家乡代言,希望家乡更加富裕。

人们总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2020年秋天,中国总结、收获了一份改革开放中的宝贵经验。

10月14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回顾经济特区发展的伟大奇迹,总结特区建设的宝贵经验。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中国故事版通过书写平凡岗位上的英雄,阐释深圳的发展传奇。

《四十年光阴里的深圳故事》写道:1300多万深圳人里,可能再也没有谁比刘中华更懂光阴的宝贵,更懂空间的价值。

原因很简单:他是一个顶尖级“老表匠”,一个在方寸表盘上“跳舞”的人。

1971年生的他,老家广东揭西农村。19岁高中毕业后,他急于找份工作。机缘巧合,他得知一个消息:深圳飞亚达公司,正招人呢!

刘中华先从学徒工干起,肯吃苦,不断磨练,加上悟性也好,慢慢地成为公司装配部一把好手。在刘中华的工作中,精确度计量单位不是毫米,而是丝。1丝有多细?头发丝直径是8丝。

这些年,各种大奖,刘中华拿到手软。2016年,他荣获深圳市百优工匠。2017年,他成为深圳市劳模……



2020年的冬天是极具历史意义的。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全世界听到了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

经过8年持续奋斗,中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今年,中国故事版将大量笔墨留给了脱贫故事。

脱贫攻坚战场上,大量扶贫英雄涌现。中国故事版上,唱响扶贫英雄的赞歌。

黄文秀,生前系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副科长。她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回到百色革命老区工作,2018年初主动请缨到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任第一书记。2019年6月16日晚,冒雨开车返回工作岗位途中遭遇山洪,不幸因公牺牲,年仅30岁。她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难忘黄文秀》一文写道:对一个从极度贫困的大山里走出去的女孩子来说,北京的吸引力无疑很大很大,而放弃大城市的繁华又回到山沟沟来需要莫大的勇气。到市委宣传部工作后,她又放弃市机关的安稳日子,选择下乡扶贫。回村路上行至半途,面对迎面而来的山洪,她没有折返后退,反而选择了坚定前行。因为她心里惦记着村里被冲断的灌溉水渠,她归心似箭、无暇考虑个人安危,她希望在次日一早的扶贫工作会议上解决村里的农田灌溉问题,使命感让她无法停下脚步。

扶贫路上,每一个坚守的人,都是英雄。

48岁的努克力·达拉甫是新疆塔县马尔洋乡卫生院门诊医生。是《“带不走的医疗队”带走了贫困》的主角之一。“我们乡可以说是整个塔县最艰苦、最偏远的一个地方。”努克力说。

偏远贫困的现实环境吓退了一些医生,但努克力不为所动。为给农牧民看病,翻山渡水他都在所不惜。

无论去哪个村子,几十公里的河道与山路都是努克力与同事们必须要面对的考验。“最糟糕的还是遇到洪水淹路。”面对湍急的山洪,努克力只得爬上半山腰,在只能供一个人侧身攀行的悬崖上挪步。“下面是湍急的洪水,头顶上又随时掉落碎石,过去很多医生曾在路上受过伤,甚至有的牺牲了。”努克力说。

随着健康扶贫工作的开展,帕米尔高原上的贫困农牧民看到了希望。互联网接通了,慢性病患者在家就能沟通病情;柏油路修好了,医生问诊耗时大幅缩短……

脱贫攻坚战中,许多巾帼英雄勇担重责。《女摄影师用镜头记录扶贫路上的“她力量”》记录了“她瞬间”背后的“她故事”。

8月里,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宝峰彝族乡杏家村,连日都在下雨,杏家村驻村第一书记何文芳担心会发生泥石流,就忙着在村里四处看看,组织村民转移。

冒着雨,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理事毛晓初艰难地托着相机,记录下了何文芳的生动镜头:她穿着高筒雨鞋,抱着村民的孩子走过小桥,水流湍急,孩子一脸信赖地趴在她的肩头,何文芳却早已淋得满身湿透。

2020年,中国故事版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标记脱贫攻坚路上的一个个脚印。

《从藤梯、钢梯到楼梯》一文记录下“悬崖村”的变迁。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被称为“悬崖村”。阿土列尔村的一个村民小组勒尔社,位于悬崖之上,曾经很多年,村民靠藤梯来维系和外界的联系。

今年5月,“悬崖村”传出好消息——村里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迁入县城集中安置点的新家。

“村民搬新居那几天,我一直跟他们在一起,就跟自己搬新家一样。我跟了这个村子这么多年,亲眼看着这个村子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的历程,打心眼里为村民高兴。”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昭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阿克鸠射兴奋不已。

2020年,我们致敬奋斗的英雄,记录奋进的中国。

2021年,开启新征程的中国,一定有更多精彩的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乡村灵异之迷路

下一篇:乡里的故事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创业那点事 ( 湘ICP备17022177号-2 )

GMT+8, 2025-1-20 17:02 , Processed in 0.158740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