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2-5-23 21:53:34

北美的保健品和传销

https://p9.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e1115fdd12b84936800e9a5b459ac8d4

        在华人眼里,北美的加拿大是不折不扣的保健品王国,如今在华人圈里十分流行的一些主流保健品,如深海鱼油、蜂胶、番茄素等,似乎都源出加拿大。但实际上加拿大当地人对这些东西毫不热衷,尽管这类保健品的确许多是加拿大产,但生产厂家几乎都有东亚背景,销售对象也是加拿大本土和海外的东亚裔。本地人热衷的保健品只有寥寥几种,其中最流行的是各种维生素丸。

        加拿大人认为,维生素丸是人身体健康所必不可少的。在加拿大几乎每个家庭医生诊所都能领到的各种保健常识印刷品上都会写着,维生素E可以增加生育机会,孕妇在怀孕期间应适量补充维生素E丸,而不论男女,在准备生育期间都应适度补充维生素C丸。一些健康手册上会告诉人们,日常食物如鸡蛋、牛油果、绿叶蔬菜和坚果类都能补充维生素E,但对于35岁以上妇女而言,需要在怀孕期间适量补充维生素E丸,因为维生素E可以抗氧化,确保胚胎免受外界污染,而维生素C有助于提高男性精子质量和活力,并刺激女性排卵,使怀孕变得更容易,受精过程更健康,还能有效防止骨质疏松,健康手册会建议多吃绿叶菜、糙米等维生素E含量较高的食物,以及添加了多种维生素成分的早餐麦片、面包和人造黄油,而准备怀孕的妇女会被医生建议在孕前12周每天补充400微克的叶酸片剂。

        加拿大各儿童医院在新生儿出院时都会叮嘱婴儿父母,应每天定时给婴儿费用维生素D滴剂(《温哥华太阳报》3月7日引述医学研究所的建议,称不论成年人、儿童还是婴幼儿,每天都应摄入6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理由是服用维生素D可以辅助钙质吸收,防止骨质疏松症和应力骨骼。据《儿科和青少年医学档案》杂志介绍,美国和加拿大医学家曾在1996-2001年对7000名9-15岁女生进行长期临床观察,认定足量的维生素D摄入可有效防止这些女生患上骨质疏松和应力骨折,而仅仅补钙则效果不佳,对于运动量大的女生而言,补充维生素D就更重要,否则发生应力骨折的概率会比普通人大得多。研究认为,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是含鱼油较高的海鱼,其次是各种特别添加了维生素D成分的乳制品,如牛奶、酸奶等,但即便成年人要依靠每天正常食物摄入满足人体维生素D需求也是无法做到的,因此服用维生素D是必不可少的,少女和婴幼儿就更需要,尤其后者,因食物结构简单,维生素D只能靠滴剂进行补充。

        加拿大人对维生素丸剂、片剂和滴剂的热衷到了有些迷信的地步,在实行福利医疗和家庭医生体制的加拿大,病人求医要先通过家庭医生,后者觉得有必要,才会安排体检,或转到专科医生处继续诊断、治疗,否则便由他们自行诊断,由于这些家庭医生每天接诊病人很多,且又不分科,许多小毛小病他们其实未必分辨得太清楚,在处方里开一些“就算吃不好 也绝对吃不坏”的维生素制剂就成为他们的“规定动作”,病人即使发现也不会太在意,因为“维生素迷信”在北美早已深入人心。北美人最怕的常见病是感冒,而一旦发现感冒病人,医生在正常感冒药之外再开些维生素丸是顺理成章的事。

        凭处方购买的维生素制剂通常浓度较高,属于处方药类,没有处方是不能购买的,但也有些医生会“建议”购买并服用一些非处方的维生素制剂,这些就可以在普通药房甚至超市买到,浓度通常较低,一般都开架陈列。后一类维生素制剂,网上也可以购买得到。

        不过也有人对“维生素迷信”泼冷水:3月4日《自然-医学》杂志网络版就刊出文章称,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研究小组发现,过量摄入维生素E可能导致骨质疏松,但对于这类研究结果,加拿大人许多都不以为然,《蒙特利尔公报》3月7日的文章援引加拿大专家的评论称,日本研究小组在白鼠上获得的数据未必可信,因为白鼠是啮齿类动物,其骨骼结构和人类差异很大,虽然维生素E会导致白鼠骨质疏松,但人类却未必如此。加拿大联邦卫生署目前印发的资料称,一名成年男性每天需要摄入3毫克维生素E,成年女性每天需要摄入4毫克,如果膳食结构合理,则无需额外服用维生素E丸,倘自行服用补充,联邦卫生署建议每人每天摄入量不要超过540毫克。

        除了维生素丸,北美人热衷的保健品还有大蒜素、运动功能饮料(红牛系最为出名,其次是可口、百事系列的碱性功能饮料)等,各大超市均有销售。一些迷信“顺势疗法”的北美人会追捧一些稀奇古怪的草药(许多是原住民部落搞出来的),但规模不大。

        还有一些打着“临床非处方药”名义、实际上是变相强壮类保健品的东西,以“免费试用”为名目招徕顾客,实则设置了苛刻的试用条款和“到期不反馈则自动扣款”的程序,许多北美人比较“马大哈”,有些人“试用”后稀里糊涂花钱续用了大半年才发现并叫停。

        传销或“直销”,在北美实际上是同一个含义,即“无店铺销售”,始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是一些移民美国的东亚裔家庭中家庭妇女为打发时光搞出的行当,采用“口碑相传”、“熟人营销”和“层层发展下线、层级加权”等至今仍被传销界视为“传家宝”的方式进行销售。由于最初传销的主要经营者几乎都是家庭妇女,因此有“主妇式营销”的俗称;这种传销最初往往通过北美流行的教会周末聚会进行,“教友”也是亲属外最早“发展”的“下线”目标,因此也被俗称为“礼拜营销”。

        传销的产品并不局限于保健品,甚至不妨说最开始传销的主要产品不是保健品,而是洗衣粉、牙膏之类主妇常买的家庭日用品,以及同样为主妇所青睐的化妆品和护肤品,走的则是“高性价比路线”,最早被北美传销涉猎的保健品,则是价格相对低廉的蛋白粉之类。“主妇式营销”最大的特点,是所有的销售人员同时也都是产品的使用者。

        上世纪80年代,传销中涌现出一种激进的、以“快速致富”相号召的“塔式营销”(Pyramid Scheme),其特点是并不像传统传销那样注重宣传产品的效果和性价比,甚至完全不在意卖的是什么东西,或卖不卖东西,而是拼命发展下线并“洗脑”、诱使“下线”缴纳“加盟费”升级并换取发展“下线”的权利,整个营销体系完全仰赖层层盘剥的“加盟费”牟取利益。这种疯狂的方式由于近乎“空手套白狼”,很快引发美国证监会(SEC)的警惕,并在上世纪90年代将之明定为“违反金融监管法规”的行为,在此之后这类“塔式营销”在北美转入地下,部分分支则转入其它国家发展。有熟悉北美传销发展史的朋友称,当时东亚移民大增,许多人抵达北美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无法融入新环境,很容易在“轻松发大财”的诱惑下加入“传销塔”,从事起“杀熟”的“事业”,他们中的一部分在SEC禁令出台后难耐技痒,回归故国或转到其它国家的亚裔社区“发展事业”,令这种“塔式传销”在亚太许多国家“发扬光大”。

        但原本的“主妇式营销”并未被取缔,因为它并不符合“主要靠发展下线牟利”的“塔式营销定义”,至少从理论上仍然是在卖产品,赚产品差价,为回避规管,新一代传销企业将之更名为“多层营直销”(MLM)或“直销”(Direct Selling),并传入中国等东亚国家,随着这些东亚国家加强对“传销”的监管,一部分北美传销企业将其在这些国家的销售方式改为“直销”,即至少形式上只有一层直销,并且设立了“店铺”。

        这类仍在北美“白道”上出现的直销类企业几乎都标榜“北美本土”,但实际上往往带有“亚洲血统”,其中以华裔、韩裔和日裔为最普遍,经营产品除形形色色的保健品、营养品外,还有化妆品和各色日用品,一般都会打着“有机”、“原生态”、“健康”的名目,利用教会、业余社区学校、同乡会、家长会、家庭聚会等场合发展“下线”,并定期召开“招商会”、“交流会”,用诸如“创业一年成为巨富”之类“先进典型”为现有人员打气。

        “新版主妇式营销”在新移民中十分兴盛,这些新移民(尤其女性新移民)较前辈财力更雄厚,文化程度更高,视野更开阔,往往抱着“不上班就发大财”的“雄心壮志”,因此年纪比当年的“前辈”要轻得多,也更有“活力”和想象力,他们不满足于就地发展“七大姑八大姨”,而是热衷于频频往返北美和国内,试图打开“广阔的内地市场”,他们中的许多“网”会刻意选在中日韩等“故地”召开各种活动,试图利用“北美富侨衣锦荣归”的光环,借助网络时代的便利在国内“铺网”。

        于此同时,“塔式营销”的残渣余孽在新时代打着“新式金融理财”的时髦旗号卷土重来,其特点是将“产品”包装为“金融服务”或“课程”,并设立高额佣金,诱使上钩者为赚取佣金提成不断疯狂发展“下线”来“听课”、“加盟”。不过对这种变形“塔”,美加各州/省很注意打击,其代表“品牌”PFA和WFG早已臭名昭著,但仍然能吸引许多做“暴富白日梦”的人(亚裔男性、尤其中老年男性居多)

        在美国和加拿大传销圈,最流行的仍然是保健品/营养品/化妆护肤品,突出“品牌”包括婕斯(eunesse)、美安(Market America)、康宝莱(Herbalife)、如新(Nu Skin)、爱睿希(Ariix)、优莎娜(Usana,其实是爱睿希的“变种”,最初是同一家)……和上世纪“主妇式营销”的产品一般价格不贵、以“比店铺销售划算”吸引精打细算的主妇加盟不同,新一代“MLM”的产品都非常昂贵,除了以“纯天然”、“有机”吸引客户外,更多是靠营造“轻松发大财成为上流社会成功人士”的“团队氛围”招徕下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美的保健品和传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