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焕发 发表于 2023-9-19 01:26:58

建设炎帝陵景区 传承炎帝神农文化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ReLHEviAa19Mq3~tplv-tt-large-asy2:5aS05p2hQOWFieaYjuaXpeaKpQ==.image?x-expires=2010420917&x-signature=SnyHt32SkPkCEeF0%2FxipjCb%2BW8w%3D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ReLHEwB3d2NuY7~tplv-tt-large-asy2:5aS05p2hQOWFieaYjuaXpeaKpQ==.image?x-expires=2010420917&x-signature=m2pg74%2Btn46UmEq8B7kdSWgGxmM%3D

炎帝陵殿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ReLHEwjAqIrsEv~tplv-tt-large-asy2:5aS05p2hQOWFieaYjuaXpeaKpQ==.image?x-expires=2010420917&x-signature=%2FLFlWx73xws7HV66WTBVfzPnBJA%3D

炎帝陵午门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ReLHExEAkvlIi2~tplv-tt-large-asy2:5aS05p2hQOWFieaYjuaXpeaKpQ==.image?x-expires=2010420917&x-signature=%2B4%2FJ69HRIu0ZKZ7Rb3osMqwzsAI%3D

“炎帝陵祭典”场景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ReLHExhDxmdc9c~tplv-tt-large-asy2:5aS05p2hQOWFieaYjuaXpeaKpQ==.image?x-expires=2010420917&x-signature=S73nJADQiINUefGhFZsth%2FTZnBs%3D

神农大殿

炎帝神农氏,是我国上古时期杰出的部落首领,与黄帝轩辕氏一起并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开创者和奠基者。据先秦文献的有关记载和对长江流域古文化遗存的发掘考证表明,在神农时代开创了多姿多彩的原始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由此而形成的炎帝文化与黄帝文化融合为炎黄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湖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相传炎帝神农氏在此始作耒耜,教民耕种;遍尝百草,发明医药;织麻为布,制作衣裳;日中为市,首倡交易;耕而作陶,始造明堂;削桐为琴,始作蜡祭;弦木为弧,剡木为矢,以威天下。炎帝陵就坐落于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城西鹿原陂,数千年的香火传承,成就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地位,也成为了海内外炎黄子孙谒祖祈福、旅游观光、研学交流、文化体验以及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知名旅游目的地。

炎帝陵建置述考

关于炎帝陵,最早见之于史籍记载的是晋代皇甫谧所著的《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在位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之后记载较详细一些的就是宋代罗泌所著的《路史》:炎帝神农氏“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所谓天子墓者”。南宋王象之编著的地理总志《舆地纪胜》则记载更为具体:“炎帝墓在茶陵县南一百里康乐乡白鹿原。”这是至宋代时,史籍中关于炎帝陵所在位置的较为详细的记载。在王象之写这部地理总志时,炎帝陵尚属当时的茶陵县辖。《衡图经》云:“茶陵者,所谓山谷生茶茗也。地有陵名者,皆以古帝王之墓。”由此可以认为:茶陵,是因炎帝神农氏在这里种茶及安葬在这里而得名的。茶陵县是在汉高祖五年,即公元前202年,因茶乡之鹿原陂有炎帝之陵,而以陵名县。《舆地纪胜》编著后不久,即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茶陵县的康乐、霞阳、常平3个乡划分出来,合并建立酃县。

1994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株洲酃县改名为炎陵县;以炎帝陵和黄帝陵名县——南有炎陵,北有黄陵,充分表达“炎黄子孙,不忘始祖”的寻根谒祖的情怀。炎帝陵所在的鹿原陂位于炎陵县城西19公里,群山环抱,溪河纵横,陵区古木荫翳,烟云出没,景色十分秀丽宜人。历代文人墨客咏景抒情,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章。无论从历史文化还是科学研究方面,炎帝陵及其周围风景资源都有着极高的价值。

几千年风雨洗礼 如今焕然一新

炎帝陵“汉载有陵,唐有奉祀,宋建陵庙,清定形制”,随着历代王朝兴衰更替,炎帝陵庙历尽苍桑,屡毁屡建。有历史记载的较大的修葺有:宋代1次,明代3次,清代9次,民国4次。

新中国成立后,炎帝陵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0年来,从国家到湖南省政府以及炎帝陵所在地株洲市,高度重视炎帝陵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国家各有关部门始终关注并给予多方面支持,一同致力把炎帝陵建成:中华民族的人文圣地、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湖南开放的亮丽窗口、株洲旅游的产业龙头,回应海内外同胞的期盼和关切。从1986年到现在,湖南省政府先后3次主持了对陵区的整修,从根本上消除了因气候因素导致的墓冢、陵殿等重点文物本体潜在的诸多安全隐患。1994年湖南省专门成立了炎帝陵基金会,基金会以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宗旨,加强与海内外华人友好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联系,受理各种形式的捐赠,组织制定炎帝陵景区整体规划,为整修建设和保护炎帝陵筹集基金,同时开展对炎帝、炎帝陵的宣传和炎帝文化的研究、交流活动。

自2000年起,按照炎帝陵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湖南省炎帝陵基金会组织实施了炎帝陵公祭区、圣德林、福林、神农园以及门景区的建设。至此,炎帝陵谒陵、祭祀、缅怀三大功能区日臻完善,恢复或新建开放了炎帝陵殿、御碑园、皇山碑林、天使公馆、圣火台、神农大殿、朝觐广场、圣德林、炎帝陵牌坊、鹿原陂等30多处自然人文景观。整修后的炎帝陵红墙护绕,参天古树罩掩下的宫殿建筑群重檐翘角,金碧辉煌,一派恢宏气势,自然风光和人文胜景交相辉映,蔚为壮观。炎帝陵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华全国归国华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全国最美农耕文化旅游胜地、全国十大古典陵墓园林、国家4A级旅游景区。目前,炎帝陵已通过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专家验收评审。

寻根谒祖 增进中华文化认同

历代以来,炎帝陵的祭祀活动已然形成一整套既定程序,即“祭典”。如今炎帝陵祭典谨循祖制,公祭典礼一般按:击鼓九通、鸣金九响、鸣炮奏乐;敬献贡品;乐舞告祭(大合唱);敬香;敬献花篮;全体鞠躬;恭诵祭文;敬焚帛书;鸣炮、奏乐、礼成等九项仪程举行。2006年,“炎帝陵祭典”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93年至今,湖南省、株洲市政府先后举办大型公祭大典活动30余次,组织大的民间文化祭祀活动5000余次,吸引众多港澳台同胞和海内外华人华侨前来谒祖寻根。特别是在两岸交流中,炎帝陵更成为两岸人民文化联系的一条纽带。炎帝在台湾被奉为神农大帝,尤其台湾南部地区因以农业为主,对神农大帝信仰甚为普遍。改革开放以来,湘台炎帝神农文化交流日趋热络,已连续8次举办“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祭”活动,连续举办十四届湘台经贸文化交流会。湘台炎帝神农文化交流相继被国家列入年度重点交流项目。

由于湖南省炎帝陵基金会坚持围绕“炎帝和炎帝陵祭祀”,注重广泛开展相关史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激发了大量有关炎帝文化的文学作品、音乐、舞蹈的创作生产,不但有效地传承了“炎帝陵祭典”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使中华民族文明发源地文化发祥地项目充分扩大了影响力。与此同时,湖南省炎帝陵基金会还坚持与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黄帝陵基金会联合举办全国炎黄文化学术研讨会;连续七届共同组织、组团出席由湖北、湖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等中部六省联合举行的“炎黄文化论坛”。2011年,成立了由湖南省炎帝陵基金会、湖南工业大学、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等单位以及多位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湖南神农炎帝研究会,定期主办“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论坛”,创办了内部学术会刊,为广大专家学者搭建交流发表学术研究成果的平台。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有成效地在广大青少年中培根铸魂,湖南省炎帝陵基金会主编了《炎帝文化读本》,大力推行炎帝文化进校园活动,不断扩大和深化了炎帝文化的宣传普及,受到社会普遍赞同。

凸显锦绣潇湘特色 打造神农文化园

着眼于丰富和拓展炎帝陵景区的文化内涵,2012年,湖南省政府决定在炎帝陵建设一座以盆景为主体,凸显炎帝文化,展示湖湘特色的文化园。全省上下积极响应,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经过3年项目策划、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现已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盆景园林——神农园,为炎帝陵景区再添一道风景。

神农园位于炎帝陵核心景区,占地140余亩。园内水岸曲径起伏激荡,多样性的景观林簇拥着小桥流水四季变幻,写满雄浑沧桑的雕塑群与集中反映当代造型艺术水准的上千盆大中型山石盆景,从多个维度叙说着天然神韵和生命特征,造成了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勾勒出飘逸而又浑朴的意境,也自然地唤起观者对炎帝鏖战洪荒、开创农耕文明的无比崇仰。

作为炎帝陵景区一个可游玩、可缅怀、可研学的区域,神农园是人工与自然的精妙结合,是炎帝陵拜谒区、祭祀区的重要补充,是对炎帝陵景区功能的完善和景点的丰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华夏儿女寻根谒祖,旅游观光。

壮哉中华,蒸蒸日上。吾辈有幸,再添辉煌。扬帆启征,慨当以慷。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慎终追远、尊祖敬祖的优良传统,自古就敬奉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为共同人文始祖。炎帝率领众先民开创农耕文明所体现的坚韧不拔的开拓精神、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是我们中华文化开天辟地5000多年而生生不息的重要缘由。今天炎帝陵承载着的远古故事和传说,蕴含的厚重文化和精神,仍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当下价值和深远意义。其千古之力,必定会在聚集全体炎黄子孙情志而倾注于时代、国家、人民的昌盛繁荣中展现巨大能量,也会时常昭示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同心同德,沿着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砥砺奋进。

(宋慧玲 曹浩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建设炎帝陵景区 传承炎帝神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