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色流年783 发表于 2023-8-9 11:38:39

新三板买房天团豪掷19亿购房,亏损企业照样“一掷千金”

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房子是一个永远绕不过去的话题。

而对于公司而言,考虑到企业的持续经营和稳定发展,买房也是一项刚需。不过,房市向来“僧多粥少”,这也决定了购房者需付出高昂的成本。

放在体量较小,却有着购房需求的新三板公司身上,更是一件资金支出的“大事”。今天,犀牛之星就和你来聊一聊 “买房团”里的新三板公司。

57家公司斥资19亿买房

据公开披露资料不完全统计,2017年以来,新三板共有57家公司61次购置房产,涉及资金总额达19.48亿元。

而57家公司中,不少是“买房团”的常客,在新三板还不止一次购房记录。其中,博岳股份(836461)今年就三次买房,分别集中在4月和5月份,花费总计2670万元。

除此之外,已摘牌的华阳国际(836762)和金百汇(839295)今年也拥有两次购房记录,且金额都不小。华阳国际4月购置长沙商品房共计12套,成交金额为3500万元,7月又拟斥资1.34亿元购买广州12套房产;金百汇1月和5月也分别花费1153.15万元和230万在武汉买房。

要说出手最阔绰的还是要属汇量科技(834299),买房金额高达6.16亿元,简直亮瞎尔等的钛合金眼。

汇量科技9月28日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广州睿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汇量科技、广州简达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汇量科技的另一全资子公司)拟共同购买位于广州市天盈广场约10624.62 平米的房产,交易总额约6.16亿元。

汇量科技表示,该房产将用于办公场所。据了解,汇量科技主要从事移动数字营销业务以及移动网游海外发行业务。2017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53亿元,同比增长58.70%;净利润1.44亿元,同比增长86.38%。

会赚钱这是真的没话说。不仅如此,汇量科技今年上半年期末账面上还趴着6个多亿的现金,怪不得买房的底气辣么足。

另外,指南针(430011)、宝腾生物(835720)、金润科技(430120)、冬虫夏草(831898)、熊通股份(839274)、八马茶叶(834754)等10家企业今年购房款都超过3000万元。

这买房的成本都要赶上拟IPO企业的盈利水平了,问题是它们“腰杆子”真的硬吗?

业绩亏损也“豪气”购房

但是实际情况却不尽然。

这些购房的公司中,近九成企业今年买房费用已经超过其上半年的利润。仅指南针(430011)、国瑞税务(870624)、安瑞升(834489)、超能国际(836686)、翼捷股份(430234)和小六汤包(870618)6家支出尚有节余。

相比之下,一些业绩亏损的公司,购房的热情也未减半分。这些“打肿脸充胖子”的公司有11家之多,宝腾生物就是其中的典型。

宝腾生物9月28日发布购置房产公告,公司决定拟向剑腾液晶显示(上海)有限公司购买位于上海市张衡路180弄内的1号楼和2号楼房屋所有权及所对应的土地使用权,建筑面积12760.40平方米,总房款2.11亿元。

事实上,这已是宝腾生物第二次斥巨资买房了。去年3月,宝腾生物公告称,拟1.49亿购买上海市张衡路180弄内3号楼及4号楼房屋,建筑面积6955平方米。

但这期间,宝腾生物的业绩却并不好看。2017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946万元,同比增长24.52%,净利润亏损948万元,去年同期亏损1330万元。

最爱买北上深,办公、经营、提供住宿....

一直以来,北上广深都被视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集聚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可观的政治资源,这也成了新三板“买房团”的首选之地。

57家公司中,有20家公司选择在北上深等一线城市购房。其中,北京8家、上海5家、深圳4家。

一线城市大家所公认的就是“房价高”,但新三板公司为经营壮大,还是牟足了劲的买买买。

以拟IPO企业指南针为例,公司今年1月发布购买房产公告,拟以全资子公司北京指南针康帕思商务服务有限公司向北京宁科置业有限责任公司购买其开发的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七 家镇云集园4 套房产,规划建筑面积为3208.02平米,成交金额为9303.26万元。

指南针表示,购房是因公司人员规模不断扩大,对办公场所的需求越来越大,完成此次购买房产事项,将有助于公司实现统一规划集中办公,以及提升公司整体管理效率和降低成本。

另外,也有新三板公司老板还专门买房为员工提供宿舍。

博岳股份5月22日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河北博岳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拟花费108.95万元,购买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的2套住房。博岳股份称,购房主要是为了满足外地员工住宿需求,吸引外地人才就业,提升公司整体形象。

新三板上的那些买房天团

本文源自犀牛之星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三板买房天团豪掷19亿购房,亏损企业照样“一掷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