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售80亿的三株口服液,就因为湖南一老农,直接在1年内灰飞烟灭
引言一个靠吃百家饭长大的孤儿竟然创造了年入80亿的神话。
然而,谁能想到,他亲手打造起来庞大的商业帝国,竟因一位普通的湖南老农轰然倒塌?
究竟是什么样的意外事件,能让一个如日中天的企业在短短一年内灰飞烟灭?
从贫困少年到“保健品教父”
山东的吴炳新出生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因为自幼失去双亲,他从小吃尽了生活的苦头,靠着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他,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倔强。
1958年,20岁的吴炳新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他被调到包头矿务局工作,开始了他的职场生涯。
吴炳新凭借着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很快从一名普通会计升为销售科长。
在国企工作的20年里,他积累了丰富的销售经验和人脉资源,为日后的创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安稳的国企工作并不能满足吴炳新对成功的渴望。
1982年,44岁的他毅然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决定下海经商。
起初,他只是用200元本钱做起了豆芽生意,后来又承包了一家糕点厂和小商场。
这些小打小闹的生意让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但吴炳新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1989年,在儿子吴思伟的建议下,父子俩来到安徽,开始涉足保健品行业。
他们先是代理了上海交通大学研发的“昂立一号”口服液,仅靠代理“昂立一号”,吴炳新就在短时间内赚到了1个亿的利润,这让他看到了保健品市场的巨大潜力。
尝到甜头的吴炳新决定自己做产品。
1994年,56岁的他在山东济南成立了三株实业有限公司,并很快推出了自己的产品三株口服液。
吴炳新凭借着独特的营销策略和庞大的销售网络,三株口服液的销售额从1994年的1.25亿元飙升到1995年的15亿元,到了1996年更是突破了80亿元。
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吴炳新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三株公司在全国拥有600多个子公司,2000多个销售网点,15万人的销售团队遍布全国各地。
1997年,吴炳新被《财富》杂志评为当年的中国首富,一跃成为“保健品教父”。
然而,商业世界瞬息万变,成功的顶峰往往也是危机的开始。
一场别出心裁的营销革命、
在中国商业史上,三株口服液的营销策略堪称一场别出心裁的革命。
吴炳新凭借其独特的洞察力,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营销战略,这一决定不仅让三株口服液迅速占领市场,更成为了后来许多企业效仿的典范。
90年代的中国,农村市场是一片尚未开发的蓝海。
当大多数企业还在城市里激烈竞争时,吴炳新却将目光投向了广大的农村地区,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企业家,他深知农民的消费心理和生活习惯。
为了打开农村市场,三株采取了一系列独特的营销手段。
三株口服液的瓶子采用了红色包装,这在当时的农村显得格外醒目。
红色不仅象征着喜庆,还能唤起人们对传统中药的联想,这对于习惯使用中药的农村消费者来说极具吸引力。
吴炳新充分利用了农村地区的特点,将广告语印制在墙壁、厕所甚至猪圈上。这种无处不在的宣传方式,让三株的品牌深入人心。
同时,吴炳新还巧妙地利用了农村地区电视普及率低的特点,大量投放电视广告。
当农民到镇上或城里亲戚家做客时,看到电视上的三株广告,就会产生一种“原来这是大品牌”的错觉,从而增加对产品的信任。
三株还创新性地推出了“专家会诊”活动。
他们组织医生到农村义诊,并推荐使用三株口服液,这种将产品与健康直接挂钩的做法,在当时的农村市场极具说服力。
在销售网络的建立上,三株同样独具匠心。
多层次直销的模式,将农村的闲散劳动力组织起来,形成了一支庞大的销售队伍,这不仅解决了农村就业问题,还让更多人成为三株产品的代言人。
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取得了惊人的成效,到1996年,三株的年销售额达到了80亿元。
三株的成功不仅改变了中国保健品行业的格局,也为其他企业开拓农村市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80亿神话
在90年代的中国商业舞台上,三株口服液创造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神话:年销售额达到惊人的80亿元。
这个数字不仅让同行艳羡,也让整个商界为之震惊,然而,这个神话的背后,是一场独具中国特色的营销大戏。
三株善于利用中国人的“从众”心理,他们在广告中频繁使用“大家都在喝”、“销量第一”等词语,创造出一种“人人都在用三株”的假象。
此外,三株还巧妙地利用了中国人的“养生”观念,他们将口服液与传统中医理念结合,宣传产品可以“滋阴补阳”、“调理身体”。
这种说法虽然缺乏科学依据,但却与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养生观念不谋而合。
从巅峰到崩塌
1997年,三株口服液正处于其商业帝国的巅峰时期。
不但年销售额达到惊人的80亿元,公司创始人吴炳新被《财富》杂志评为中国首富。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最终引发了一场席卷整个保健品行业的风暴。
这一切的起因,都是因为湖南省邵阳县的一位普通农民刘敏。
1997年春节前夕,刘敏购买了一瓶三株口服液,希望能改善自己的身体状况。
然而,服用后不久,他却出现了严重的不良反应,全身浮肿,小便困难,刘敏随即住院治疗,花费了近万元医疗费。
起初,这只是一起普通的消费纠纷。刘敏向三株公司索赔,但遭到拒绝。
不甘心的刘敏决定将此事闹大,他四处奔走,向各级政府部门和媒体反映情况。
刘敏的遭遇恰好被一位记者注意到,并刊登在了《健康文摘报》上。
这篇报道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关注这起事件,并对三株公司展开调查。
随着调查的深入,三株公司的种种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过度夸大产品功效、虚假广告、产品质量问题等负面消息接连曝光。
舆论的风向开始逆转,曾经备受推崇的“保健品教父”吴炳新,一夜之间成为了众矢之的。
1998年3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公告,认定三株口服液为“假药”,这一裁决如同晴天霹雳,彻底击垮了三株的商业帝国。
随后,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打假行动,数以万计的三株产品被查封销毁。
三株公司的崩塌来得迅速而彻底,仅仅一年时间,这个曾经年销售额高达80亿元的商业巨头就轰然倒塌。
数万名员工失业,数百家经销商破产,一个庞大的商业网络瞬间瓦解。
三株的覆灭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悲剧,更引发了整个保健品行业的信任危机。
消费者对保健品的态度从盲目信任转向极度怀疑,许多保健品企业因此受到牵连,整个行业陷入低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