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1-12-15 00:37:29

凉州,汉朝开疆拓土的风水宝地(下)

医风浑厚,中医发达

汉朝的凉州,儒学发达,中医医术亦很高明。

“王杖十简”和“王杖诏令简”的发现,鸠杖的出土,说明在凉州,七十岁以上的长寿老者,已经很多。天下凉州,在汉朝,已经进入了长寿之乡。要知道,直到今天,现代医学这么发达,凉州人的平均寿命亦才刚刚够着七十五岁。更要知道,“年七十赐王杖”的政策本在全天下实行,但独在远在西边的凉州出土了系统性证据。手拄鸠杖的七十老人,行走在街上,是汉朝社会安宁、经济发展、生活闲适的最好写照。当然,更是中医医学发达、医疗保障水平高的最好证明。

这些话,要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说,天下人绝对会说:凉州人在吹牛;小心,别把牛B吹破天了。但今天,每一句话,都有历史的实证作注。

https://p9.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SG10KUx1vd8YZ5

凉州老人之所以长寿,除了社会安定,生活富裕,与医学的发达密不可分。凉州人留下的“武威医简学”,早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第一医简。更成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复兴中医最为自豪、最为自信的文化遗存。也是对那些主张废弃中医的专家学者最无情地打脸。

这一绝学的问世,就因汉代的姑臧城里,有位有名的老中医。

今天,我们已经无法考清他姓甚名谁,也不知道他是来自中原汉人的后裔,还是土生土长的凉州人,但他的根早已扎在了凉州。这老中医,是一位享受过鸠杖待遇的老人。而汉朝老人七十授王杖制度,实行于汉宣帝执政(前73----前49)之后。说明这位名老中医名气最红的时节,正是在汉宣帝执政时期,也必是汉宣帝执政之后才寿终正寝的,寿数在七十以外。但立在棺前的那根用手抚摸得十分光滑的王杖,又分明替老人在说:老汉我寿高八十啦!

这位老中医,不但医术超群,还有丰富的养生经验。他医理精湛,医术高明,医德仁厚,在姑臧城内外,名气大得很。老中医内外妇儿样样精通,药学针灸样样拿手,疑难杂症手到病除。他一生为凉州姑臧人治病,视患者生命为至上,每遇一病,都要对疾病的症状、病名、病因、病理进行详细辩证,才要给出治疗方剂。一丝不苟,精心施治。

https://p26.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SG10KVv8QQobVT

老中医即是全科医生,又是医学大家,他一边搞临床,一边搞学术。每有闲暇,就抱来早已粗加工好的干松木、干杨木,削编成木简、木牍,削好晾干,伏案疾书,整理、研究中医学理论与方剂。他著书时,中原医学还正处在《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之间继往开来的特殊历史时期,他即继承了汉代《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的理论精华,又创新和发展了《内经》《本草》和《伤寒》。这就充分说明,凉州在汉代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所处的地位,正是中原《内经》《伤寒》《本草》产生后,凉州以一条独立的路径继承、发展了汉代医学,并形成了有别于中原医学的汉医学体系。

这位老中医,就是凉州汉医药学的典型代表。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中国医学史上首创了“活血化瘀疗法”,为后世留下了经典“瘀方”,所开处方为:“乾当归二分、芎翦二分、牡丹二分、漏芦二分、蜀椒一分、虻一分”,并载“以淳酒和饮”。另外,还有“治伤寒逐风方”,“治久咳逆上气汤方”,“治金创止痛方”,“治妇人膏药方”,“治目痛方”,他都一一收录。至于动、植、矿物药的炮制、剂型、用法和时间,足三里、肺腧、泉水等穴位的用针深浅与禁忌,等等,都要一一详细记载,一丝不苟。他记载的100多种药物,有20多种,连《神农本草经》中都没有。说明这些药物的本产地,不在中原,而在凉州和河西,是老人亲自尝百草,并经临床验证有效的良药。

老中医寿终正寝后,孝子们请风水师在旱滩坡上选好穴地,给他精心打造了墓室和一口柏木棺材,又在墓室里建了一座炕形的陈棺台。老人入棺后,仰面而躺,银发鹤面,身上覆盖了彩绘的布匹,安睡于陈棺台上。陈棺台前,供立着老人一生最爱的两件宝贝:一件是朝廷所赐的鸠杖,彰显着老人的尊荣;一件是他一生创作的医药简书,供奉着老人的成果。简书用三道编绳编好,折叠整齐后用布囊精心包裹,供在台前。老人和他的中医学著作,就这样在凉州旱滩坡上整整香睡了近两千年。

如果再没有抄本留世,从此,老人的武威医术神秘消失,不再为后人所知。直到1972年,老人的医学著作《医药简牍》在旱滩坡汉墓出土,才立时惊动了中国医药界,被学界誉为“中华第一医简”。如今,老人的古老医术,早已复活,走向世界,焕发了青春。甘肃中医研究机构从武威医简中提炼出“循经通络法、蜡疗法、热恿疗法、花式条打法、吸筒疗法、刮痧法、逐风火疗法、矩阵针”等古老疗法,运用到了临床医学领域,疗效显著。而更令我钦佩与感动的是,在对武威医学简的研究与临床应用上,我的两个老乡,用力颇深,一个是全国汉代医简研究第一人、甘肃著名老中医、原省中医院风湿骨病科主任、古浪人张延昌教授,研究成果最丰,陇上再无其右;一个是我同学段生银,拜张延昌为师,宣传张延昌汉医研究成果最勤,建立武威特色医疗群,当群主,入群学者400多人,会聚了甘肃乃至全国一流的医药专家和基层中医工作者,请张延昌教授在群中开讲,并整理出版了张延昌《武威汉代医简----微课堂五十讲》。

https://p26.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SG10KdE9Dji91K

这位老中医,更是一位书艺高超的书法家。他的简书书体以隶为主,兼用章草,洒脱流畅,用笔练达,灵动,字里行间闪耀着一种动态美,把凉州人“率意,质朴,粗犷,雄健”的气质和品性,完美地留在了汉简书法中,更把凉州人“执着、求实、敬业、钻研”的好学精神,生动地体现了出来。他写的医简,不仅仅是医药的瑰宝,更是古代书法艺术作品中的稀有国宝,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受到全球书法艺术者的热崇和热摹。

谁要口吐白沫,废弃中医,就请谁来凉州,摸摸汉朝那根磨得光滑的鸠杖,读读墨迹如新的医药汉简,尝尝老中医首创的中国医药史上的活血化瘀方,想想在没有西医的时代,凉州老中医是怎么治好心肌梗死的,怎么治好肺痨久咳的,怎么用19首个用方治疗金创伤、烫伤、刀伤、枪伤、狗咬伤、骑马臀伤等,为争战沙的将士们治疗外伤的,怎么让凉州人活到七十岁以上的?看看段生银古方今用,怎么用羊粪蛋子烧为灰,铺炕上,上面铺上松木板,再用烫炕治疗类风湿的。

史书上的凉州太苍白,太贫乏,地下的凉州太丰厚,太辉煌了。我越来越觉得书上那些太鸡零狗碎的记载,根本反映不了汉代儒家文化的辉煌。凉州百姓日常生活的原始书写,随便的一次出土,一次面世,就能一次次刷新人们对凉州文化的认知。天下人不得不叹服,凉州这地方,汉文化底蕴深不可测。他们早已用草隶的墨笔,书写了汉代人昂扬向上崇文尚德的精神风范。至今,凉州汉文化,还有不少在东起古浪河流域,西达莲花山二百里的山坡上悄悄地沉睡着,香得令人不敢惊扰,不敢打搅。说不定那一天,汉时凉州人的日常生活,日常书写,还会被另一场风刮出来,再次惊艳世界。

08 侠风犹在,凉州绝不可弃

风水轮流转。汉朝的风,刮到东汉末年,就衰弱不堪了。

一个重要的因,就是历史的兴衰,兴因危兴,衰因安衰,一个朝代执政太久了,就容易麻痹,忘了居安思危,忘了百姓,忘了民族的平等相待。到东汉末,羌胡崛起,但汉朝官僚又把很会生娃的羌胡不当人看,只当奴役。于是,凉州羌胡不断暴乱。到汉安帝时期,羌人竟将国舅邓骘率领的中央军杀得大败而逃,战死八千余人。得胜的羌人缴获了大量物资,瞬间鸟枪换炮,接着向汉朝各地发动了猛烈攻击。羌胡首领滇零还自称“天子”,竟然在凉州建立政权,与汉家政权分庭抗礼。

名震天下的凉州羌乱大规模爆发,东汉王朝四面楚歌。朝廷里,放弃凉州的声音不绝于耳。其中,羌人的手下的败将当朝国舅邓骘高喊弃凉的声音最为宏亮。眼看凉州就要被弃掉,一个伟岸的身影站了出来:

“凉州绝不可弃!”

此人正是东汉名臣虞诩!

https://p26.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SG10KdwCc5qXsF

东汉三次议废凉州,三次被否决,坏事变好事也。没有这次议废凉州,东汉对凉州的战略地位就认识不到。正是这次议废凉州,朝廷对凉州战略地位的认识,才逐渐提高了,最后把凉州上升到了“天下要冲,国家藩卫”的战略高度。而这一历史地位,是自汉武帝把河西纳入国家版图,武威在汉家对西域的七十年征战中,始终承担着战略大后方的重任,为维护支援国家统一作出的重大历史贡献决定的。

东汉对凉州的认识,唯有这点“八字方略”,站位高远,传承了西汉图强的精神,并经住了千古历史的检验。凉州既然如此重要,就必须用国家的力量去守好。但认识归认识,国力归国力,共识的提高,并不代表官员个人胆识的增强,此时,朝中怕凉州羌胡者已经太多,没人敢来凉州守护“天下要冲,国家藩卫”;再加东汉没落,经济军事日趋下滑,也派不出强悍的大将与军队去守卫凉州。

在这种背景下,“以凉人守凉土”的策略开始施行。

这等于让凉州变相自治了。尚武的凉州人开始还“臣属汉故”,赤胆忠心,凭借强大的地方武装,帮朝廷压服了羌人的反乱,守护着国家的版图。历史上有名的凉州武将,和勇猛的凉州军团,也正是在东汉“以凉人守凉土”的策略下成长起来的,并在平定羌乱中逐渐壮大了起来。如“凉州三明”张奂、皇甫嵩和段颎三位名将,对羌人势力给予了毁灭性打击。特别是段颎,杀人如麻,直接屠杀、血洗了羌人,也给羌人埋下了更深的仇恨。这时候,“以凉人守凉土”策略的副作用,亦开始出现,勇猛的凉州军团迅速崛起后,拥兵自重,反成了朝廷尾大不掉的一方军阀,成了对朝廷的最大威胁。

胜利,往往容易冲昏人的头脑,并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出现错乱。凉州军团最后竟忘了自己的重任,是替朝廷守护凉州,竟然与羌人合流,早把凉州人“臣属汉故”的血性忘到了脑后,不知道忠义为何,豪侠为何,开始公开反叛,对抗中央,攻打洛阳。这些头脑发热,私欲膨胀的凉州军阀,不但想要凉州,还想得到天下。最终,以董卓军阀势力的惨败而收场,但也引发了三国纷争。

但董卓惨败后,朝廷并没有及时调整“以凉人守凉土”的政策。朝堂上的仕子、将军们,一听“凉州”二字,还是对凉州军团心有余悸。尽管,董卓失败了,但“凉州”二字给天下人留下的余威还在,还是没人敢来治理凉州,经略凉州。到建安初年(196年),张奂三子张猛担任武威郡功曹,还是朝廷借张奂家族在凉州的巨大影响力,“以凉人守凉土”的政策的延续。但张猛内心的真实想法,偏偏不是替朝廷守卫凉州,而是想效法窦融,割据河西。他没有董卓想得天下的野心,但想霸凉州。张猛公开上书要求将河西四郡从雍州分离出来,单设凉州。那样他就能任刺史,割据凉州。但此时的朝廷已意识到了“以凉人守凉土”的策略,是弄巧成拙,养虎为患,只是苦于派不出有勇有谋的将军而已,就只诏准了张猛的一半建议。任命陈留人邯郸商为雍州刺史,专门管理河西四郡事务。同时又寄希望于张猛,是张奂之子,不象“凉州三明”中的军阀皇甫嵩和段颎,期望“以凉人守凉土”的政策在张猛身上能够奏效,又提拔张猛为武威郡太守。把他置于邯郸商的管制之下,也就不能称霸了。

张猛没想到自己的谏言,反让朝廷看破了心机,让陈留人邯郸商捡了便宜,自己只得了个太守,受人管制,心里极不舒服。那时,雍州治所在凉州。邯郸商与张猛一同去前往河西上任,路上因言语不合,相互讥讽,遂生矛盾,相互辱骂起来。到了武威,邯郸商想杀掉张猛,为朝廷除患,但被张猛发现,抢先派兵围攻邯郸商官舍。邯郸商无路可逃,害了怕,急忙爬到房顶上,给张猛喊话:“叔威,你想杀了我吗?我死后,你将被株连灭族,我们不如讲和,你看行吗?”。张猛口头答应:“你下来吧。”邯郸商于是从房顶上下来,刚走出官舍,就被张猛抓住关押,后来想逃走,被张猛杀了。

https://p6.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SG10KetEh9ijcn

邯郸商死后,张猛下令,封锁消息,不报朝廷。

同时下令,谁敢给邯郸商哭丧就杀了谁。

但酒泉人庞淯闻之,就有这个胆儿。他认为邯郸商是朝廷派来的封疆大吏。张猛杀朝廷命官,就是对朝廷的反叛,也是给凉州人脸上抹黑,置凉州人于不忠不义之地。庞淯随弃了小官,马不停蹄,昼夜奔往武威,他不仅敢到邯郸商丧所号哭,还暗藏匕首,寻到张猛家门,准备刺杀张猛。

这庞淯,字子异,曾任过凉州从事,当过破羌县长。官儿虽小,人却很义气,快意恩仇,因为他是河西有名的赵娥之子。后人可以不知庞淯,但不能不知道庞淯的母亲,不能不知道在河西流传了一千九百多年的“赵娥复仇”的故事。

赵娥是个快意恩仇、侠肝义胆的女人。她是酒泉郡禄福县(今肃州区)人,嫁给敦煌郡表氏县的庞家为人妇。赵娥的父亲赵安,被土豪恶霸李寿杀害后,赵娥的三个兄弟也莫名其妙地被人杀了。恶霸李寿邀请宗族共同庆贺,说赵家再也没有人来找他报仇了。却忘了赵家还有远嫁他乡的弱女子赵娥。父母之仇,不共戴天。赵娥知道后,决心报仇。她悄悄买了一长一短两把刀,经常在夜里磨刀,边磨刀边扼腕切齿,悲涕长叹。此后十多年,赵娥身上时刻藏着利刃,追踪着仇家的行踪,等待着报仇的时机。

公元179年(汉灵帝光和二年)二月上旬,机会终于来了!赵娥在县城都亭(传舍驿站)遇到了仇家。赵娥飞快跳下帷车,抢上前去,一把拉住李寿的马,大喊一声,杀了李寿。赵娥报了父仇,就主动跑到县衙投案自首。

说:“父仇已报,请县长用刑,把我斩了!”

县长尹嘉被眼前这个快意恩仇的女人感动,为难了,打入监牢杀了吧,佩服这女人的侠肝义胆;放了吧,这女人又确实是杀人犯,与法不合。思来想去,是县令身份碍了自己的良心,于是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先赞扬她为父报仇的行为,是大孝,然后辞官不做,护送赵娥逃亡。但赵娥却当堂反对县长的做法!在县衙大堂上,赵娥说了一段大义凛然的话:“怨塞身死,妾之明分;结罪理狱,君之常理。何敢苟生,以枉公法!”(语见《后汉书》)仅凭这段话,赵娥自然足以载入史册,令后人敬仰。一个女人,竟然对国法人情的考量如是分明。问今之官人,又有几何?县长听了,更加钦佩眼前的这个女人,更坚定了辞官的意愿。随派人强行把赵娥送回了家。后来,赵娥遇赦得以免罪,酒泉郡还专门表彰了她的大孝与豪侠之风。那时的张奂,在朝中任职,听完来自凉州的故事,赞叹良久,专门送去束帛表示对赵娥的赞赏。

这就是“赵娥复仇”的故事。

https://p6.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SG10L5W1pI4Ldo

有其母,必有其子。十七年后,赵娥之子庞淯早已成人,血性中继承了他母亲的忠孝大义,也成了快意恩仇的侠客。他母亲的英名得到张奂赞许,但张奂之子张猛,却公开杀了朝廷派来的封疆大吏,给他爹脸上抹黑。这种不忠不义不孝之人,必须杀掉。

谁知,庞淯刺杀张猛的行动失败,很快被人发现。张猛之兵缚下庞淯,送到张猛面前问罪,张猛望了望眼前这位英俊义士而叹道:“我杀了雍州刺史,本来就是杀人之罪。庞淯以至忠为名,是义士,是孝子,如果我杀了他,又以何去劝本州履义之士归顺我呢!”

这就说明,张猛霸凉的思维是异常清醒的。此时,天下三国纷争已起,天高皇帝远,赴任路上,他敢故意制造矛盾,挑逗邯郸商,讥讽邯郸商,辱骂邯郸商,进而激怒邯郸商,让邯郸商先下手,为他杀掉邯郸商创造了条件。一个武威太守,一点不把朝廷封疆大吏放在眼里,说明杀邯郸商绝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精心布局。现在又来了一个义士庞淯刺杀自己。他正好可以利用庞淯大做文章,树立自己的威信,让凉州人诚服。他爹曾赞赏过庞淯之母的忠孝大义,他怎么不赞赏其子的忠孝大义呢?于是,张猛不但准许让庞淯为邯郸商行服哭丧,而且明言既往不咎,绝不杀他,罢了还把他以“遣送”的名义护送了回去。

庞淯从此以忠烈闻名凉州。酒泉太守徐揖敬佩其忠义,请他担任了主簿一职。后来,徐揖筹划打击当地豪强黄氏,不料行事不密,走漏消息。黄昂召集人马提前造反,围攻了酒泉城。危急时刻,庞淯一人迅速逃出酒泉城,一趟向东跑张掖,一趟向南跑敦煌求援,两郡太守见是侠肝义胆的庞淯,二话不说,出兵救援徐揖。可惜太晚了。张掖、敦煌来回两千里路啊,等援军赶到,叛军早已攻陷酒泉城多时,太守徐揖死难。庞淯为报答徐揖知遇之恩,收敛了徐揖的尸体,送回老家安葬,又为徐揖守墓三年才还。一些为人子者,即便能做到守孝三年,亦未必能做到守墓三年,何况,庞淯为知遇之恩而守墓三年,其忠义之心何其高大。曹操得知这件事后,把庞淯辟为掾属。到魏文帝时,又专拜庞淯为驸马都尉,迁西海太守,赐爵关内侯。

此时的凉州,依然是让东汉爱恨有加的凉州,依然是中原官宦惧怕的凉州,派不来外籍官员的凉州,武威郡依然一直由张猛主政,“以凉人守凉土”。十五年后的建安十五年(210年),终于来了一个长毛出血的将军韩遂,率兵讨伐凉州张猛,张猛发兵遣军东拒韩遂。然而,令张猛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武威郡的吏民百姓名为“皆畏韩遂”,实是厌恶张猛,反而联合起来支持外地人韩遂,共打张猛。这就说明,张猛任武威太守时,并没像他爹那样,为武威人做多少实事,史书上也找不到他做了多少实事。只要一有机会,百姓就反了。

张猛看到民心如是,自知无幸,于是登楼自焚而死。

从此后,快意恩仇的凉州人,被误解,凉州人不抬举凉州人,自张猛之死始,有了历史的说辞。以为凉州人再也没有了豪侠之风,勇武之义。著名作家雪漠,在长篇小说《凉州词》中就对历史上的凉州人不抬举凉州人,丢了忠勇武魂,失了豪侠仗义,就微词连连。

汉献帝时,将凉州划分为雍州和凉州,让凉州专管河西四郡。但很快,到建安十八年,终嫌凉州乱而隔远,把“凉州”废了,复禹贡九州,凉州又归雍州所纳。直到魏文帝时又复分雍、凉。228年,魏明帝曹睿任命58岁曹魏重臣徐邈为凉州刺史,对瘫痪散乱的状态进行整顿,凉州才死而复生,羌胡与汉民族的关系才大大改善。徐邈执政凉州12年,凉州又“风化大行,百姓归心焉。”但好景不长,东汉末社会动荡的余波仍未止息,武威三种胡横行乡里,贼寇隔断道路,离中央朝廷越来越远,凉州人无能为力,直到西晋,八王纷争,中原大乱,为五个小凉国分离中原,割据自治,称王称霸,创造了客观条件。

https://p3.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SG10L7Y42EEjfZ

09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价值

凉州是一块风水宝地,文化宝地。

20世纪80年代,武威被确定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是一块以武威汉儒文化命名的含金量十足的金字招牌,是武威人的骄傲。四十年来,我们为叫响武威,打响品牌,不停地用过各种招牌,亦不停地争创过这牌那牌,这城那城,但没有那一块牌子能超越“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块金字招牌的人文价值与精神价值。

武威汉儒文化的一切精神内核与人文价值,都包含在这块牌子里。并以厚重的人文精神,牢牢占据着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地位。武威,是汉代统治者向西开疆拓土的第一站,是中原汉人向西部迁徒实现民族融合的第一站,是体现统治意志的儒家文化向西传播的第一站。在这个过程中,汉儒文化遗留给武威人的东西太多太多,不经意出土一个东西,便是中国第一,天下无双。尤其是仪礼简,是儒家文化中经典的经典,秩序的秩序。在儒家文化的西进和异域文化的东进过程中,正是武威这块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以其独特的地理包容性,促进了东西文化在武威在河西的相互融合,多元互动,多元互补,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识,它如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早已在武威深深扎根,高高挺立。

https://p3.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SG10L8T35pF1fV

从历史地位说,汉朝的武威,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天下要冲,国家藩卫”。它是丝绸之路的孔道,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走廊,是汉代经略河西及西域的后方基地,是唐代经济腹地的供粮基地,是西藏纳入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见证地。从文化价值说,武威人在汉代创造的人文精神是“烈士武臣,多出凉州”父死子战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是“臣属汉故,义无反顾”一心向汉为国奉献的爱国精神。正是武威的这一历史地位和文化精神的高度契合,武威才成了汉武帝七十年征战西域、统一国家、图强兴盛的大后方,为汉家统一西域、开通欧亚源源不断地准备了粮草,培育了良马,贡献了武臣,牺牲了良将,融合了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识。发生在元朝的“凉州会谈”(也有叫“凉州会盟”的,但“盟”是结盟之盟,是国与国的关系,而蒙藏并非国与国的关系,即使现在,中国也是世界上不搞“结盟”那一套的国家),使西藏纳入中央政府管辖,再一次彰显了武威作为“天下要冲,国家藩卫”的历史地位。还有那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武威这样引人骄傲的历史地位和核心价值、人文精神?可以说,不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凉州,汉朝开疆拓土的风水宝地(下)